教育感悟不妨让孩子常照ldquo

白癜风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234.html

教育感悟:不妨让孩子常照“镜子”

——读《伊索寓言》之《哥哥和妹妹》

1哥哥和妹妹

《伊索语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哥哥和妹妹》:

父亲有一双儿女,儿子很美,而女儿却相貌平平。有一天,兄妹俩偶然在镜子里都看见了自己的面目。

哥哥自夸他的美貌,妹妹十分生气,她似乎觉得哥哥的自夸是在嘲笑自己。她便跪倒在父亲跟前,抱怨说哥哥是男孩子,却要了应属于女孩子的美貌。

父亲连忙拥抱住兄妹俩,给他们每人亲吻,并说:“我愿你们俩每天都去照照镜子。我的儿子,你不可让恶行来污损你的美貌;我的女儿,你却可以用你的美德来弥补美貌的不足。

作为《伊索语寓言》的首篇,《哥哥和妹妹》故事的确给我们教育带来诸多的启发,让我们从寓言中感受到教育的本真——

2一把钥匙和一把锁

教育,需要去用“不同的钥匙”去开“不同的锁”。

在这则寓言中,父亲没有去责备两个孩子,只是让他们去“照镜子”,且对不同的孩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儿子,要求他“不可让恶行来污损你的美貌”;对女儿,要求她“可以用你的美德来弥补美貌的不足”。

在教育过程中,每名孩子都是“不同的锁”。教育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教育者有没有已经掌握了“不同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你就可以打开不同的“锁”。否则,即使你有再高深的理论,有多么丰富的实践,你所实施的教育,往往就是徒劳之后的“无功而返”。

教育的本质就是“心育”,打开有形的“锁”不易,打开“心锁”更难。可见,配备一把“心钥匙”是何等地重要。

世界上几乎没有两只完全相同的锁,这就意味着世界上就没有两把完全相同的钥匙,对不同的孩子的“心锁”,就应该采取不同的“钥匙”,这样,你才可能打开一扇扇的门,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野。

溯源历史,这其实就是孔子多年所倡导的“因材施教”。

3镜子和照镜子

教育,需要去引导孩子经常去“照镜子”。

在这里,“镜子”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喻”,可以比方成理想、追求……等等。假如这个比方成立的话,“照镜子”也不妨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方式。

寓言中,父亲让男孩照镜子,就是在告诉男孩:你的确很帅,但是距离真正的“品貌兼修”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你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用善行去修炼,这样你就会成为一名“品貌皆端”的孩子,拥有真正的“美”。

父亲让女儿照镜子,就是在告诉女孩:你的长相的确很平凡,但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美德去修炼自己,来弥补长相的不足,这样,你同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品貌皆端”的孩子。

父亲的行为,其借鉴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帮助孩子时时以理想作为路标。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现实到理想的桥梁,需要常常去“照镜子”,“照镜子”就是在找自己与目标的距离,知不足而后有为,才能逐渐靠近理想的彼岸。

让孩子“照镜子”,其实就是在找不足、找距离,找奋斗的路径,更是在寻找自己的初心。有的孩子理想是“扫天下”,可又不愿意去“扫一屋”,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经常提醒他去“照照镜子”。

照镜子,红红脸,出出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4上帝和他咬过的苹果

教育,需要我们引导孩子认识到:我们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在这则寓言中,父亲没有简单地表扬或批评两个孩子,而是提醒他们要去“照镜子”,等于在委婉地告诉孩子:你们都有不足,都要注意修炼自己的言行;你们都要自信,都有自己的特长。

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却以诗作《失乐园》震惊整个世界;音乐家贝多芬耳聋之后,却以一曲《英雄交响曲》树立了一座音乐的巅峰;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个哑巴,却被歌德评价为“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应该告诉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足。就像这位父亲那样,引导孩子认识不足,认识前进的方向。

有时候,不足是一道道坎;更多的时候,不足恰是一种“财富”:她会引导你认清自己,她更会引导你前进的方向,就像一盏一盏的灯。

5天经地义与命中注定

在即将结束本文时,突然想到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他在年7月送给儿子所在学校毕业生的一段祝福语,其中的两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

就像这则寓言中的父亲,他用自己的行为在告诫两个孩子:美貌不是天经地义的,命运也不是命中注定的,没有美德的修炼,一切可能都是风中的浮萍。

我们就是要告诉孩子:你要常常“照镜子”,“镜子”不仅会告诉你美与丑,还会告诉他们——你的成功并非天经地义,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命中注定。

作者简介:周明,中学历史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

历史的清晨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