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
找佘老师
我的提问
王晨宇发给我第一稿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两只鸟在天上飞,怎么那么确定下面是一口“水”井?后面说里边黑咕隆咚,看不出来有什么,说明在天上也无法确定是“水”井。如何就未卜先知了呢?
第二,既然里边又深又黑,乌鸦怎么就认为里边一定就有水呢?
写作理论
我跟王晨宇同学说,
任何一个故事,其实都由两方面构成的
一方面是故事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是故事的文学性。
故事的科学性是说,
在情节发展上都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句子与句子、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是否合理。
文学性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遣词造句、修辞、写作手法等。
所以在构思时就已经包括了这两方面。
我们写故事的时候要思考这两方面,
在修改时也要从这两方面去审读文章。
晨宇佳作
乌鸦喝水
文/王晨宇
乌鸦用石子喝到水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多的动物想和乌鸦交朋友。一天,一只麻雀想和乌鸦去旅游,乌鸦爽快地答应了。两只鸟以森林为起点飞了数千里。乌鸦说:"麻雀,你不渴吗?反正我是渴死了,我估计一片海洋都不够我喝。"麻雀说:"我也渴呀,但是这附近哪儿有水呀?"说着说着,他们飞到了一个小村庄上空。两只鸟从村庄上空看到了一个洞。“会不会是水井呢?”渴了半天的他们来到洞口,站在洞沿上向下看,打了个哆嗦。洞里面又深又黑,谁知道里面有个啥。乌鸦情不自禁地挪了一步,踢到了洞沿的一块小石子,把石子踢进了洞里边儿。小石子掉进洞里面,发出了“咚”的声音,原来这个洞是一口水井,里面有井水。可是这洞又深又黑,感觉好可怕呀,麻雀犯难了,说:“要不咱不喝吧?”乌鸦说:“可是附近只有这里有水呀?”正当两只鸟皱眉时,乌鸦想到了自己用小石子喝水的办法。于是他胸有成竹地说:“我有办法了。”他就去捡石子向井里丢,一颗、两颗、三颗……九十六颗、九十七颗,多颗了,井水也只上长了一点点,而太阳已经要落山了。他俩还在扔石子,还没喝到水。一只小狗从附近跑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乌鸦说:“把石子扔进井中,让井水上涨,我们就能喝到水。”小狗听了哈哈大笑:“你们这样扔石子是喝不到水的。”说完小狗就到井边叼了一个桶,把麻绳系在桶上,又把麻绳的另一端系在了水井上方的一个棒子上,把桶丢进了井里边儿,又用棍子边儿的一个摇杆把桶拉了上来,桶里已是满满的水了。乌鸦麻雀喝够了水。小狗说:“遇事要学会变通,老一种方法是不会成功的。”佘老师
讲评
这篇寓言故事写得非常好,可以跟《伊索寓言》里的语言故事相媲美。我想,伊索等人也会同意的。整个故事简洁生动,每个角色的语言和行动都很合乎他们的身份。可以说,把《伊索寓言》的写法是学到家了。王晨宇发给我修改稿时,我们谈到创新的问题。从古到今,那么多人写过那么多故事,是不是我们现代人就没什么机会创新了呢?晨宇说那么多人都在用套路,他不想用套路。“为什么那么多人用套路呢?”是因为脑筋动得还不够,大脑还在偷懒,或者是因为见识不够,自己以为创新了,实际上还是老一套。怎样创新呢?从文体上来说,能突破的空间真不是特别大,但是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素材、构思上都可以有突破。有些同学连素材都去抄人家的,这真是好奇怪。有个笑话。老师问:请问,年前什么东西不存在?学生答:我。对呀,我们没来这个世界之前,世界上没有我们。所以,我们是唯一的、不同于之前的任何一个生命,既然如此,我们的生活和经历也是唯一的,为什么要去找别人的故事?为什么不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故事?为什么不尊重自己这个生命的独特性?解决材料这个问题,需要你的观察能力,去找,去发现,去收集。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基本上已经解决了大问题。再来说写法。写法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别人的写作技术,为什么人家那么写?我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试试?顺序、倒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等,我把这些看作是技术。多种组合,多种句式的变化,能创造出新鲜感。我也试试?对,多尝试,多练习,就像《庖丁解牛》里的庖丁,就像《卖油翁》里的傲慢老爷子”,就像《轮扁斲轮》里的轮扁,技术磨练熟了,就巧了,所谓“熟能生巧。”(不知道我说的是啥故事?请自己查百科。)佘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