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寓言故事是一种历史悠久、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并具有深厚基础的文学形式。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应该是《伊索寓言》。我国的寓言在战国时期逐渐盛行,在诸子的文章里说理时都会用一个或数个寓言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欣赏几则体会其表达效果。
一、《郢书燕说》郢人有遗(送)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把蜡烛举高)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王受书而说(高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崇)明(察)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告诉)王,王大说(高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举(推举)学者多似此类。
兰州有句俗语:我说的东门上的楼子,你拐成了西门上的猴子。写信的和读信的正打歪应,效果出乎意料之外。
二、《臭味相投》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朋友),无能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有人说(喜悦)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说亦有若此者。
俗语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一千多年前有这样的现象,现在、将来还会有这样的“嗜好”的人。说个轻松的话题,国学大师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据说他精通九国语言。他有一个嗜好就是以臭为美。他喜欢妻子的小脚,经常解开其缠脚布捧在怀里,又是捏又是闻,并说这时候他的文思才会如泉涌。我这里没有诋毁大师的意思,只是说没权势的人的喜好并不影响他人,而有权势的人的喜好就会是他人、单位甚至国家的灾难。
三、《简子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日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月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居高位者有喜好,就会有人投其所好。赵简子与其做一些貌似仁义的放生的“善举”,不如没有这个喜好,自然界的众鸟就会没有人类干预的生命之忧。记得曾经有一年,有专家说麻雀不是益鸟,于是全民动员打麻雀。从山头到谷沟,从树上到屋顶,无论老幼全民皆兵,手持竿顶栓着红布的木杆,摇旗呐喊。几个时辰后到处是麻雀的尸身,如此折腾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有专家说麻雀吃粮食很少,主要以农作物上的虫子为食,它的存在利大于弊。这项全民灭鸟行动没有下文件就不了了之。南郭先生的故事我们都熟悉,君主喜欢集体合奏,就会有人投其所好,也就会有人在浑水里蹭吃喝。如此看来有权力或有地位的人的“嗜好”弄不好就可能是灾难,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喜好。
我们今天这是读历史寓言故事,只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劝君请勿理论联系实际,对号入座,就当闲暇时聊一阵天而已。
年6月9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