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情怀”一词如今可谓屡见不鲜。从路边的小吃店到手机品牌,从热门软件应用到青春电影,“情怀”成了常用的营销噱头。但是,关于“情怀”这东西,我们真的有吗?
近期,网友杨奇函就“情怀”这件事,列举了他身边的例子:
某工科男大学期间成绩不好,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压力,谈论起自身原因,却是归结于自己拥有着“君子不器”的情怀;
一兄弟追妹子从未成过,深究缘由,他却不屑地说:“哥要找一个天然搭配的‘真爱’,这叫情怀。”
某音乐才子平时常常骂了对方一顿后,接着说“对不起,我很直”。一次,终于被对方喊道:“你能不能说话注意点,这不是真诚坦率,这是没教养。”然而,这位才子却认为他的这种“真诚直率”是一种对纯真人格的情怀......
可以说,“情怀”这个词早已被用滥了。在许多无能的行为背后,我们总喜欢用一层各式各样“情怀”的外衣将其包裹。原因很简单,当我们拿“情怀”说事时,它把我们一切的“不行”、“不能”、“没机会”,都变成了“不屑”、“不值”与“无所谓”,而这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与安慰。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认为你拥有真正的情怀吗?
为什么人们越发喜欢拿“情怀”说事呢?在这里,小编不得不提及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汇——“合理化”,具体说来,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为了减少或避免挫折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接受它。
合理化的一种常见表现是,在追求某一种东西而得不到时,为了冲淡内心的不安,为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认为自己有的东西才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这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甜柠檬心理,这一术语来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
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着,而自己只有一个酸柠檬,于是它就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可以说,酸柠檬心理是自我解嘲式的心理调节方法,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大学生来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其中一项是把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还有一项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先把每根顺时针转四分之一圈,再把它转回,也是反反复复进行了半个小时。工作完成后,实验者会分别给予两组被试者1美元和20美元的奖励,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项工作十分有趣。
奇怪的是,实验结果却与一般的预期相反,面对同样枯燥的工作,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由此可见,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把它的不愉快减轻。这也正是人们常拿“情怀”说事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酸柠檬心理还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例如,
你买了一套衣服,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
某同学考试失利,却说早工作早挣钱,真考上了经济上就亏大了......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愉快的事,因为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所能左右。这时,你会选择一味地愁苦、懊恼吗?然而即便如此,你也无助于事情的解决。事实上,若你能在此时运用下酸柠檬心理,安慰自己一番,其实也未尝不可。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丢失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却给朋友写了这样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于同一件事,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心情也会不一样。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如果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心情就会低落、郁闷。这时,若能换个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说不定能转变你的心情。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每次被人打时便在心中念叨着“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
有的时候,我们何妨不借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拂去情绪的阴霾,从低谷中走出?
当你遇到挫折时,何不看到失败是成功的前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
当你感冒时,与其为一时的痛苦而烦恼,为何不想一想,感冒可以使人的自身免疫力提高;
当遇到倒霉事时,何不想一想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阿Q精神可以免去我们不少烦恼,然而若运用过度,则会使我们产生消极懒惰的情绪,妨碍我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因此,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应该学着接纳自己,正视自身的劣势的同时,积极发掘优势,然后重新出发。
段云球曾被誉为中国版的保尔,当他的著作《当身体还剩下四分之一时》在网上引起了很大轰动时,人们被他不屈不挠的意志所感动。
他出生两年后,父母离异,他随着母亲来到了黑龙江省鹤岗市,7岁那年他被火车夺取了双腿和右手,整个身体只剩下四分之一。经过医生们的奋力抢救,他与死亡线擦肩而过,从此他的人生开始四分之一的生活。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从没有动摇过要放弃生命,他用凳子做自己的腿,一步一步的走路;没有右手,他用左手吃饭、穿衣、自理;他还通过自学,将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全部学完。
随着自己渐渐的长大,他知道为了生计自己必须要挣钱。他擅长写作,所以他就利用这个仅有的特长工作、挣钱,照顾年迈的母亲,养活自己;也正是利用这个特长不断地为自己创造辉煌,在随后的日子中,他用了仅仅5个月的时间,敲打出长达2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当身体还剩下四分之一时》。
遭受挫折时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这样可以缓解消极情绪。但真正应对挫折、悲伤、失败的解决,却不能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我们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通往快乐王国的钥匙,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