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他在其著作中写道:“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一个人遵从尊重生命的伦理,“去帮助所有他能够帮助的生命,并且畏惧伤害任何活着的生灵”,“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毁灭和伤害生命都如同恶魔一样有罪。”他所说的生命既包括动物、也包括植物。
这敬畏生命的理念,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意识里也有。我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乡间有一句俗话:“人不斗虫,虫不咬手。”这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人类若不主动去攻击动物,动物是不会伤害人类的;若人类主动进攻动物、去伤害其生命,动物是不会坐以待毙的,是会反抗的,会向人类发出攻击。新冠肺炎病毒原是寄生于某个野生动物身上的,但却有一些人缺乏敬畏生命的观念,滥杀滥食野生动物,这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今年这种凶恶异常的病毒,猝不及防地毫不留情地袭击了全人类,致使疫情迅速蔓延,毫无例外地席卷了全世界。这前所未有的惨痛教训是极其沉痛的,是极其深刻的,其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
人类普遍对世界万物有一种怜悯之心,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白居易和苏轼就曾写有敬畏生命的诗句:“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很能说明这一点。古人提倡”食不毀器,荫不折枝”,“千里井不反唾”精神,这提示人类要对世界万物要有一种感恩之情,是它们哺育了人类。又譬如乡下老百姓每年在采摘果实的时候,有一个很人性化的方法,总要在树上留下少许的果子,给鸟雀们留点残食以便共享,而不会采摘净尽,不会“竭泽而渔”。这种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是最先进的,最科学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王云奎同志曾写过题为《说说小草》的文章,文章的主旨也为表达要有敬畏生命的理念。他在文中怒斥了一些随意践踏生命的行为,文中写道:“有时候,有人放火烧荒,那‘哗哗剥剥’的响声,他们怎么就不觉得是小草的抗议呢?路边的小草,有人踩,甚至车轮子碾,他们眼都不眨一下,小草淌着嫩绿的汁液,他们怎么就不觉得是小草在流泪呢?”文中的“他们”就是指缺乏对生命有敬畏意识的人们。作者在文末大声疾呼道:“人们啊,低一低高贵的头,看看小草吧,用你的心爱护小草吧!”
说穿了,爱护其它生命也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二
我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使我感叹良久。文中谈到一个馒头店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便做出了“爱心馒头”,免费送热乎乎的馒头给他们吃,结果竟然有不少人过来对店主说:“今天的馒头我就不领了,你登记一下,把馒头钱退给我吧!”
这个报道使我想起友人谈到的一件事,与此事件有雷同之处。在建囯之初那物资短缺的年代,友人拥有一辆飞鸽牌自行车,那是十分令人羡慕的。同村一个农民经常借用他的车子,他从来都十分慷慨,没有拒绝过。有一次,因故我没借他用,他就很怨恨我。从此以后,形同路人,见面连招呼都不打了。我听了友人的陈述之后,对此现象百思不得其解。
最近我读了慧起《感恩的“边际效应”》(见年10月8日《今晚报》一文),才找到了答案,按经济学解释,这叫“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指的是:如“在一连串的活动中,受助者心中的感激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时,受助者几乎已经坦然地接受别人的馈赠,并认为这理所当然。最后,受助者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并在心理上丝毫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三
我家的老屋是平房,修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屋顶架的是水泥预制板,即楼板。屋顶之上却是铺的“参板”,其材料为薄薄的桐木板,在“参板”之上又“撒”上“机瓦”。老屋落成后,没过几年,“参板”因长年雨淋雪浸,有的“业”了,即腐朽了。于是每年到夏季就要修修补补。儿子不让我上房顶,害怕摔下来,就利用假日驱车从虢镇赶回来,他上房修缮屋顶。后来屋顶千疮百孔,凹凸不平,实在补不胜补,大女婿叫来工匠,在屋顶敷设了一层薄薄的铁皮,才算从根本上解除屋漏之苦,屋内的衣物器物才免受雨淋霉坏。去年春,我读了李宣华《爱如屋顶》(见.10.20《南方都市报》》一文,文中引用了欧洲谚语:“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我读了这个比喻之后深受启发:看来修屋顶这件平常小事,其意义不单是防漏雨,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喻意。我读了这个比喻,使我认识到:生活中每一件司空见惯的不起眼的事情,都蕴含着诗意和哲理。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所说:“滋味’之于文学,正如盐之于水”,“伟大的作家能在最乏味’和最“无味’处嚼出味来”。
四
罗素曾说过“叫花子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他们会妒忌比自己混得好的叫花子。”
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写道:“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的少女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又接着写道:“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免不了时常冲突。”
柳青在长篇小说《创业史》中写道:“她(徐改霞)一路吸引着妇女们赞赏的眼光、小伙子爱慕的眼光和姑娘们羡妒的眼光。”
以上三段引语,使我得到以下启迪:妒忌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政治和经济地位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妒忌的,妒忌的对象多为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相似的人们。二、性别不同或年龄差距较大人之间是不会产生妒忌的心理现象的,妒忌的产生多为性别相同而又年龄相仿的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