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没有“报恩思想”,好像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动物的“报恩”行为,自古以来,在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很多。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衔环投珠”、“乌鸦反哺”和“羊羔跪乳”的故事。
报恩,也就是报答恩情,恩情有很多种类型,比如生育之恩、养育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等。报恩不仅存在于人类,动物界也存在报恩的现象。
我们熟知的“衔环投珠”的故事,大概是最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了:东汉人杨宝救了一只受伤的小黄雀,小黄雀伤好后叼来四个玉环来报答杨宝救命之恩,并在梦中告诉杨宝说他的子孙四代都因此慈悲义德而入仕做官,并且人品都如这玉环一样高洁光亮,后来杨宝的子孙果然个个成为栋梁。《淮南子·览冥训》记载: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以药封之,蛇乃能行,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明月珠。
关于“乌鸦反哺”的故事。《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乌鸦是一种全身漆、外貌丑陋的动物,不少人看见它便十分嫌弃,但在《本草纲目》中却被誉为慈鸟。而早在西晋时期,学者束哲在《补亡诗》中也说:“嗷嗷林鸟,受哺于子”,嗷嗷,是哀鸣声的意思,就是说老乌鸦衰老已至,在树林中哀鸣声声,它的食物来源全依靠其子女。苏辙在《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中也提到:“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意思是说:
勤劳的骏马奔驰不会因为路远而停滞,鸟鸦为了反哺报恩会日夜不停地给老乌鸦衔食。乌鸦本是丑陋之鸟,却有着如此善良的感恩之心,十分难能可贵。有人说:乌鸦是在自己吃饱的情况下,才将食物分给老乌鸦吃的,是一种纯粹的反射性行为模式。对于这种观点我们要仔细分析:
能在自己吃饱的情况下,把剩余的东西分给其他同伴或老者,这本身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再说,自己吃饱是继续觅食和施舍的前提,毫不为过,有的动物自私得连多余的东西也不会分享;纯粹的反射性行为模式,却是如此,但不能因此说明乌鸦智商低下、情商低级。《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不是讲述乌鸦也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动物吗?
即使说乌鸦智商低下,那么如此低智商的动物都知道反哺,高智商的动物或人类难道还不如乌鸦吗?说智商低下就情商低级,更是没有根据,无稽之谈。
关于“羊羔跪乳”的故事。《增广贤文》中不仅提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还提到了羊羔跪乳的故事,里面说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故事说:母羊生下小羊羔,晚上,小羊羔睡觉羊妈妈用身体温吸它,白天,觅食吃草,羊妈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其他动物来欺负或想吃小羊,羊妈妈用犄角抵抗保护小羊。在羊妈妈以奶养育、百般呵护下的小羊,感恩于羊妈妈的养育之恩,又没有合适的方式报答恩情,于是每次吃奶“扑通”跪倒在地,以此表达对羊妈妈的哺乳之恩。
也有人说羊跪乳是由羊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先天性行为,羊生来就会,和感恩无关,这个观点有“基因决定论”的嫌疑。文学作品赋予事物以美好的想象和愿望,这正是文学的价值所在,也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把所有现象都降低到纯生物的机械运动来解释,否则整个社会生活便失去意义和价值。“羊恙跪乳”中的“跪”,是一种低姿态,本身就是“示弱”的表现,这种“示弱”不是猛兽猎食前的权宜之计,也不是面临生命危险之下的苦苦哀求,而是双方的情感传递、相互温存。
动物报恩是一种自然行为。动物“反哺报恩”只是动物的本能,是种“自然面然”的行为,是一种纯感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有的以血缘为基础、有的以护育为基础、有的以互利为基础,这三者不是绝对分离的,很多时候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经动物学专家研究发现:在那些具有亲子养育关系的物种或者由扩大了的家族组成的社群的物种之间,是存在“利他主义”原则的。
对于动物而言,爱敬母亲、回报母爱都是种本性,是一种“利他主义”,就像曹芳林先生说的那样:“这种爱敬是自然的、纯真的、朴拙的,非外力强加的非常可贵的感情。”曹先生还引用英国珍妮古多尔的《黑猩在召唤)一书讲述的:黑猩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高等动物,发现在黑猩猩的群体中,就是实行杂乱的性交关系。但是它们母子间的线索很清楚,长大了的公星星也不会与其生母发生交配关系。
总体来看,动物具有感恩反哺的本能,这种本能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反哺报恩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是一种自然法则;二是这种本能是一种“自然”之行为,是纯感性的情感,不外加任何理性因素。
人也具有“反哺报恩”的本能、但这一点却与动物有本质上的不同。夏宗经教授认为:“不论任何动物、只要在天赋上有一此显著的社会性本能、包括亲慈子爱的情在内,而同时,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够的发展,或接近于足够的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会取得一种道德感、也就是良心,人就是这样。”夏教授虽然没有说明人为什么具有天赋的社会性本能,但他对人类道德与动物本能的本质进行了区别,这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