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农夫与蛇,与伊索寓言并不相

白癜风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文/呦呦鹿鸣

日常中,我们常用一则成语:农夫与蛇。

那么,同样是寓言,为什么我没有引用“农夫与蛇”,而引用“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呢?

生活中,许多人将“农夫与蛇”理解为一个“好心遭恶报”的故事。比如,在百度百科里,这样解释:“故事的中心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百度百科这段话又引自各种少儿读物。

我放弃“农夫与蛇”,是因为曾经发生一个真实版的“农夫与蛇”:

年,我还在湖南《潇湘晨报》工作,1月3日,阅报时看到本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是由湖南隆回县通讯员钱小泉先生与记者同事联合署名发表的,并配发了当事人在病床上治疗的图片:

“(本报讯)一农夫路遇一条冻僵的眼镜蛇,于是带回家欲泡酒喝,不料蛇突然苏醒,在农夫手上狠狠咬了一口……这是前日上午发生在隆回县的惊险一幕。前日上午,隆回县雨山镇和平村村民李炳元放牛回家时,见到雪地上蜷缩着一条冻僵的眼镜蛇。李忙将蛇捉住,见蛇没死,便喜滋滋地把蛇带回家准备用来泡酒喝。回到家里,李炳元让7岁的儿子抓住蛇尾,自己抓住蛇头,一点一点地把蛇往坛子里挤。由于坛子口较小,蛇被挤痛后突然乱动起来,李的儿子吓得哇哇大哭。李炳元也慌了,拼命压住坛口,由于用力过猛,玻璃坛子被压碎了,眼镜蛇冲着李炳元的右手就是一口。李炳元痛得惊叫起来,忙将蛇打死,又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条紧紧扎住手腕,然后用嘴从伤口处往外吸毒液。刚吸了几口,他的手和胳膊就开始发紫,嘴也开始麻木,脸色惨白,呼吸困难。李炳元的生命危在旦夕!李炳元的儿子见状,哭喊着跑到邻居家中说:“我爸爸快不行了!快救救我爸爸!”当日中午12时50分,医院急救“和平村有人被毒蛇咬伤,请快来救人!”电话那端传来李炳元邻居急切的声音。时间就是生命!急救车向和平村疾驰。当医生到达李家时,李的手已肿得像一个大馒头,手部呈青色,李已处于休克状态。消毒!马上给他消毒!医护人员迅速对李炳元的伤口进行清洗包扎,在伤口周围涂上解蛇毒药粉,给他服用解蛇毒药片,并套上呼吸机。过了一会,李炳元苏醒过来。这时时针指向下午1时17分。随后,急救车迅速把李医院。1时40分,一名护士开始在李炳元左手腕上给他做皮试。15分钟过后,病人没有过敏性反应,医护人员稍微松了一口气。1时58分,一剂“抗蛇毒血清”被注射到李炳元的体内。

大约半个小时后,李炳元完全清醒了,“我真不该这么贪啊!”这位憨厚的农家汉子眼睛里噙着泪说。

目前,李炳元正在接受治疗,他已没有生命危险。

这个故事明显就更符合逻辑了:一个农夫,路遇冻僵的毒蛇,试图将它带回家泡酒喝,在往酒瓶里挤压的过程中将蛇惊醒,反被蛇咬。(这个故事里,蛇也是受害者)而当我们行走在《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中,就很容易走岔路:第一,古代农夫也许不知道蛇有冬眠的习性,但大概率知道毒蛇会咬人,将蛇抱在怀里明显违反常识。所以,如果农夫是在行善,是在怜悯冻僵的蛇,那么,他也应该采取其他给蛇取暖的方法。没有这样做,便属见识浅薄,甚至是一种愚蠢,这才更符合寓言的主旨。(或者,我们可以给《农夫与蛇》加上一个副标题《论见识的自我养成》。)第二,本来在冬眠/睡眠中的蛇,忽然醒来,被一个庞然大物的人类抱在怀里,它咬农夫一口,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不是捕猎),很难说有什么错。在性质上,它是无知的、被动的、无善恶的,与那种受人帮助的求助者截然不同。比如,老人摔倒被扶后反告扶助者,这样的老人就不能算是农夫与蛇故事中的“蛇”——这种老人有明显故意的恶意,但蛇没有。在刚刚醒来的蛇眼中,人类是怪兽,巨大而令蛇恐怖,动不动就把自己泡酒喝;在忘恩负义的这种人眼里,面前的恩人是一个猎物。农夫是在行善,还是在贪图眼镜蛇的蛇命?在真实的世界里,或者在推理中,行善的可能性小,贪婪的可能性大。基于以上,无论伊索寓言原文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关于《农夫与蛇》的中文读物以及许多日常交流中,将农夫等同于“行善者”,将蛇等同于“恶人”,将故事理解为“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是一种误会。相比之下,《中山狼传》就逻辑清晰,明白了当,直指人性深处,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文言文。总之,来自伊索寓言的《农夫与蛇》,与来自中国明代的《中山狼传》,不是同一性质的故事,建议不把它们放在一起并列使用。今天就说这么一件小事,行文匆匆,词不达意,谢谢读者朋友们的谅解。只是希望世界上的中山狼少一些,或者说,如果因为人类生态多元性需要一定要让“中山狼”这种品类存在下去,那么,我们希望大家更加眼明心亮一些,行为更加果断一点,让它们更少一些“得志便猖狂”的机会,然后我们才能更稳地踏步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