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当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走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了葡萄架前,看到一串又一串多汁的葡萄。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他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跳起来,却没有摘到葡萄。一次两次三次,狐狸试了又试,都没有成功,最后它放弃了,边走边说这葡萄肯定是酸的,肯定不能吃。
这就是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后来也是成为了心理学的典例,即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好不值得,用来安慰自己,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效应。
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考上大学,就会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到时候还是打工。看到别人有个有权的老爸,就会想别看现在这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进去了,看到别人在酒店吃饭,便会想这有啥好吃的,不如自己家烧,吃的干净卫生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酸葡萄效应”。
“酸葡萄效应”看起来很愚蠢,但是这种心理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当人们面对挫折和心理压力时,如果一直硬扛很有可能心理失衡,承受不住。而采用这种“酸葡萄效应”可以很好地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别人打时心中总会默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通过精神胜利来缓解皮肉之苦。这种阿Q精神虽然一直被人们所批判着,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种精神维持着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如果没有这种精神的支撑,可能也就不存在阿Q了。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能顺心如意,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需要排解。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了这种事情,并用了很多典故与成语,比如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吃亏是福”、“傻人有傻福”等等。
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果能去改变便去积极改变,如果一件事情已成为定局,我们无法改变也无法挽回,与其垂头丧气,捶胸顿足,不如用“酸葡萄效应”宽慰自己,并接纳自己,承认现实。
归根到底,我们需要看清“酸葡萄效应”,并承认自己,接纳自己。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吃上那“酸酸的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