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童年一起数一数小学语文课本里一共有多

小时候,我们掌握的名人典故,估计80%来自语文课本。

好的课本故事,可以培养孩子优秀品质。

然而,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课文里,有很多课文不符合历史、科学或逻辑。或许你至今还相信着它们,而这边文章会告诉你真相。

不符合历史

01《爱迪生救妈妈》

据课文描述,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上医院来不及了,必须在家手术,因灯光昏暗,爱迪生想出了镜子聚光的办法,手术成功,妈妈得救。

这篇课文错就错在时间上。

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

02《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开始课文是这样开头的:年洛杉矶大地震------

可实际上年洛杉矶根本就没有地震。错!错!错!

后来课文又改成了:年洛杉矶地震。

地震时间屡经修订,而事实是: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多人受伤。

然而地震时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你们家学校凌晨孩子们上学啊?错!错!错!

最搞笑的是这个父亲居然在废墟里挖了36小时见到了他的孩子。你家吃菠菜了?变成大力水手了?

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教育,我们都知道,一个没有任何工具的成年男子,徒手刨挖的功效微乎其微;更不可思议的是,有可能连续刨挖36小时的人吗?

是变形金刚还是蜘蛛侠转世啊?假!假!假!

更可笑的是,鸡汤文为了凸显主人公伟大的形象,内容让人不忍直视。灾难发生了,别人家的父母匆匆赶来,看到一片废墟,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只有主人公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人在战斗。这……可能吗?

这个故事被证实是马克·汉林虚构的,他一个专业演讲者,真的没少洒假鸡汤。

父爱的伟大不用靠这种完全站不住脚的故事来支撑,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

不符合逻辑

03《自然之道》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一个海岛上,一只幼龟被食肉鸟攻击,作者一行人出于同情,解救了那只被攻击的小龟,并把它放到海里,让作者震惊的是,成群的幼龟从龟巢中鱼贯而出,导致被大量的食肉鸟吃掉,结尾,作者一行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这个结尾的逻辑明显有问题呀,如果不去救幼龟,幼龟被吃掉不能回龟巢,如果救了幼龟,幼龟抵达大海,不能够回巢,两个结局都是幼龟鱼贯而出,然后被吃掉,和作者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直接联系。

此外,幼龟们对外界安全的判断机制也有问题。在这篇课文里,久出不归居然表示安全。这样神奇的种族居然还能够延续下去,实在是大自然的奇迹。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符合科学

04《乌鸦喝水》

只要你小学毕业就一定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

乌鸦好聪明啊,瓶子太高,只要扔几颗石子进去,可以让水位上涨喝到水啦!

这个故事来自《伊索寓言》,先不说乌鸦为什么不去小河边、池塘里喝水,就故事里的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的形状,水量多少,石子的大小都有关系。

以瓶子为例,《都市晨报》做过实验,人教版、长春版、北师大版的瓶子都会出现“石子填满瓶子,水却没上来”的尴尬局面,只有西安师大版的瓶子做到了。

所以,绝大多数教材里的配图,乌鸦已经渴死了。

不符合事实

05《斑羚飞渡》

这篇课文非常经典,文中斑羚的牺牲精神可谓是赚足了好多小朋友的眼泪。

课文内容很简单,当一群斑羚被追赶到悬崖边时,老斑羚为了保护小斑羚,就主动用自己的生命搭桥,帮助小斑羚飞渡到对岸去。

最终幼小的生命在长者的庇护下安全着陆,但是那些老斑羚却牺牲了。

每每读到这篇课文,我们总是为老斑羚的牺牲精神而感动,这篇文章也传递出了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其实,作家并不了解动物习性,不符合物理逻辑。斑羚飞渡可以看成斜抛运动,两条抛物线正好在某一刻相交,理论上可以实现,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而且在生物学上,斑羚根本就不是群居动物,它们没有这个组织力,西双版纳的灰斑羚或别种的斑羚都没有《斑羚飞渡》文中描述的七八十头的群体,老雄羚既不会出现在群中也不会是头羊,它们也没有足够的智力和社会性去完成这样复杂的行为。

今天,我们也帮大家收集了那些依然在侮辱智商的假课文:

《检阅》三年级下册第14课,P56~58,人民教育出版社,年9月

挑刺:波兰国庆日的更改已经20年,教材却视而不见。

《陈毅探母》《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P63~65,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2月

挑刺:虚构故事。

《母亲的恩情》《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P52~54,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1月

挑刺:编排上“文包诗”,封闭了原诗想象空间。

《乌鸦反哺》《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P71~73,江苏教育出版社,年12月

挑刺: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以美德绑架孩子又一例。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三年级上册P7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5月第5版

挑刺:改编时严重歪曲了原文。

《朱德与兰花》四年级下册P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挑刺: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侮辱智商的假课文,网上一网红校长愤怒了,他说:众多顶尖专家学者团队组成的教材编写机构,面对国家未来的启蒙读本,对这样一篇无中生有的假课文,去改变的担当和勇气都没有?

如果觉得没有问题,应该直面质疑,及时回应。在教材和教参中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果是虚构的,也至少注明“本文纯属虚构”。再说,在人类浩瀚的文学长河中,就挑不出一篇经典的表现类似思想的文章?

如果说,教材的改革需要时间,那么八年还不够?八年,有多少孩子读了这样的假课文?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年可以被忽悠?改革教育体制、推进教育均衡这些需要时间,改一篇课文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数十年吗?

中国的孩子阅读量本来就不够,作为孩子的主要阅读物,作为孩子的启蒙读本,还充斥着诸多的假课文,真是雪上加霜啊。

从空气、食物到疫苗,面对假、毒,或许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但责任感告诉我们,只要涉及孩子,就应该较真!正如蔡朝阳老师所说:“作为孩子启蒙读本的语文教科书,我们有责任吹毛求疵,有责任让它尽善尽美!”

DAP有话说

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批评、质疑;二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表达能力。

显然,编造虚假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赞成让孩子学习虚假的课文,我们可以不断呼吁改变。

但是,作为家长,当孩子对这些课文提出质疑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鼓励和尊重孩子。当孩子对文章产生质疑时,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声音,并且鼓励孩子发挥想象,让孩子的发展更加广阔。

其次,要正确引导。在鼓励孩子勇于提出质疑的同时,父母们也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因此而钻进牛角尖,更不能让他们因为质疑而对师长产生不敬,只有正确的引导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