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教师之光,却是一个经常被忽略

教师的整体形象今非昔比,父子骑驴的见解面前,你站在哪一边?

我是一名地级市市中心学校的教师,还是一名有着24年教龄的一线教师。换句话说,我从来没有担任过语文、数学之外的其它科目,更没有在什么后勤岗位上,“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家长服务”,然后捎带手,自己也完成了发家致富的小目标。

当然,我更不是那种早请示、晚汇报,没事儿就在学校教育管理者面前走一走的教师。日常授课、批改作业,以及应付一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已经让我疲惫不堪。

说了这么多铺垫,我想给出的观点是:和年之前相比,现在的教师群体形象并不那么闪闪发光,反而有点黯淡,正在慢慢褪去原有的耀眼光芒。

总之,目前,教师的“口碑”应该处在抛物线的下半段。究竟会不会像正弦曲线一样再度爬升,恕我浅陋,不敢贸然揣测。

极少有同行反对我的上述看法。

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会有一些人的认识和我相左,这就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伊索寓言》是个好东西,其中的《父子骑驴》告诉我们,无论你怎么做,总有一些人会发表不同意见。如果所有人的想法完全一致,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登天的巴别塔恐怕早就建好了吧?

人类的悲欢很难相通——这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放在这里也完全适用:总会有一些人有一些不同认识。我也只是说“今非昔比”,这个今非昔比可是是正向发展,也可以是负向演进。如果您坚决认为是正向发展,还请留下您的高见。唯一的一个要求是,不要居高临下,不能只有结论,没有事实支撑。我们要“以德服人”,空洞训话的效果等于零。

我不强求所有人对我认可,我只能说,我的见解基于我的实际观察。

第一、现在的家校之间的融洽度,现在几乎可以用冰点来形容,彼此都有一肚子不满无处发泄。

无论报章杂志,还是教师的实际生活之中,“和睦”都是一种奢望。双方的神经都像一根绷紧的橡皮筋。绷断那一刻,纷争如影随形。

第二、我不能说,我走过无数地方的路,看过无数地方的云;但我确实走过不少城市,在没有表明自己身份的时候遇到过不少同行。她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临近阈值的职业倦怠感,对自己的职业不被认可很是苦恼。也就是说,我的见解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见解,而是很多城市、很多教师的一种共识。

总之,我认为今天的教师整体形象和以往(上个世纪的一百年)相比,并不太乐观。

乡村教师,经常被忽视,却一直都存在,甚至曾经占据主流

在教师形象的尴尬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教师群体一直被人们忽略。事实上,他们才是教育的源流,正是他们为我们的全民扫除文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是,他们不但被忽略,甚至还承担了一些不该承受的误解与非议。这个群体就是——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的界定

我认为的乡村教师是这样的一个群体:扎根在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不好的农村,对进入城市不抱什么奢望的教师。

不能是那么一种:在现行游戏规则之下的一种曲线操作:在某个农村学校熬一到三年——可能还“合理”地休了产假、婚假等等等等,时限一到,毅然决然、头也不回地去了一些城市学校,另攀高枝。此时,本来在自己心中没有什么位置的农村学校,反而成了一种金漆油彩,妆点了个人履历。这样的教师,只是把农村学校当做了一个跳板,算不得农村教师。

我们还可以扩展一下:一些城市学校里的底层教师,他们有自己的操守,守着低级职称和微薄的工资,不巧言令色,不阿谀逢迎,不去做一些违心的事,不参与到波谲云诡的“码头”纷争中,他们应该也是农村教师的范畴:淳朴耿直。

反之,那些虽然身在农村学校,但却身为教育管理者,只是把目光放在黄白之物的苟且上,我也不认为他们就是纯粹的乡村教师,因为他们不像山间的流水一样清澈。

乡村教师是教学水平低的代名词吗?

提到乡村教师,学生家长往往表现出一种蔑视的状态,总认为和城市教师相比,在职业素养方面有不小的差距。

也不单单学生家长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在教师群体内部,也有这种看法。

我就曾经遇到过,我校的一些猛厉教师,在训导一些学生家长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经常把这种说法挂在嘴边:“哎呦!你们的孩子从农村转学而来,农村的教学水平那么差,你们自己心里没数吗?!”

我学不出来那种凌厉和巧妙的用词,但能感受到一种肝胆俱裂,同时内心又极度反感。

第一、说这话的教师,本身就来自于农村。不但来自于农村学校,若干年前,她们的家庭就位于农村。她们只不过是农村里的“人精”,有出众的“情商”,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且依靠着一些“影子”的帮衬才进入了城市学校。她们不该在进入城市之后,就忘了自己来自于哪里。。

也就是说,在城市教师里,相当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倘若乡村教师的水平低,城市教师的水平该怎么定义?

第二、这种说法非常容易让人想起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然,多说一句:对于这些人的这些说法,我并不敢当面反驳,因为这些人都是学校中各个“码头”的中流砥柱,有很多附庸,战斗力爆棚。我并不敢挑战,顶多采取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

这些地方表现出的教育水平,真的很差吗?如果说差,我认为和多方因素有关,怎么就单单定位到教师身上?

一来,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孩子们见识浅陋,接受能力自然就差那么一点,学习目标就弱那么一点,这是客观现实。

二来,农村学生的家长忙于一日三餐,忙于每日的活计,他们的家庭环境不能和城市学生相比,并不具备浓厚的学习氛围。

单单说到老师素质,我的认识是:都是从一个学校出来的,怎么就有巨大的鸿沟了?

乡村教师的真实状态

不用往前推算70年,只用向前推算40年就够了,那个时候,10亿人口中的8亿都是农民。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教育主体就是以乡村教育为主,城市教育为辅。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短短三四十年时间,我国几乎已经不存在不能读书写字的人群。这个成就,放在全世界都难以找出第二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靠谁实现,还用说吗?当然是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喝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我们的最低线吧?

然而,乡村教师的收入,和城市教师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在农村教师的教育专项补助发放之前,差距更大,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名义上都是一样的工资,但细分的构成不一样,城市教师会有一些补贴(比如物业费、文明奖等等),农村教师可能就只能听听而已。

此外,一些城市教师可能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灰色收入,甚至于BLACK色的收入(辅导班、学生家长的“心意”等等)。农村教师则不然——很多地方,学生的家庭条件决定了他们负担不了这些开销。

退一步讲,即便老师有心去收取,经济基础也不允许。这些收入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集腋成裘,一年下来不是一个小数目。

此时此刻,请不要说什么:城市老师花销高,农村老师物质要求少——感情人家不能有更高的物质追求?果真觉得人家过得也不错,为什么我们不留在那里?

这不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在收入有差距的情况下,农村教师还要生活在教师群体名誉崩坏的阴影里——有些事情并不是他们这个群体造成的。

教师形象受损,更多出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上。经济问题,只能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和农村教师有什么关系?

补白

教育事业,应该追求清澈、单纯、淳朴。

我总能想起一个德国小伙:卢安克。他承受着一些人的恶意揣测,在农村的泥里、水里走过了最宝贵的18个青春。

因为交通不便,他遭遇过交通事故,有过命悬一线的时刻;因为就业证没有办理,也缴纳过数k罚款,但这一切都没有能让他改变初衷。他只希望自己不被打扰,和广西的十万大山在一起。

年,他入选了“感动中国”候选人。在此之后,火热的采访让他无法适应,加之一些其它原因,最终他改名蒙志合,和妻子去了越南。

我还能想起张桂梅,面对她的点点滴滴,我们很难不生出敬佩之情。

他们,都是乡村教师的代表;他们是我们教育的风骨。

向农村教师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