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是多少追逐梦想的青年东奔西跑的理由。但真实是的是这样吗?我们看短句解析。探索之路无疑是漫长的,寻找是为了接受教育,认识自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大家相聚一堂即是缘分,生命不分贵贱,分享生活才能体会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看的短句为我们简写书中的“圣餐礼”。
欣赏作者文笔的同时也能欣赏优美的诗句,嗯!诗的味道蛮不错。
“世间只有一个故事”。没错,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所处环境不同,所受知识不同而已,确立三观不同而已,皮囊只是知识的载体。这几句佳句我很认可。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人类是地球孕育的产物,又或者地球是人类生命的载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知越来越广泛,不再那么“单纯懵懂”了。
第8章的名字“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来自童话”,这句话我深感触动,因为当我从童话中走到现实时,我是迷茫的。
少年的我如同洋娃娃一般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玩耍(同时被自称“大人”的双手操控着),这难道不就是生活在童话当中吗?可悲的是,身处在童话当中的我,并没有去学习如何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触现实,而是依然看着童话故事长大。
类似《鲁滨逊漂流记》《格林童话》《伊索寓言》这些莎士比亚式的、圣经式的、传说/童话式的故事,以及《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或许都是耳熟能详的名著,我都有阅读几分。但这些所谓的名著对身处童年的“我”在教育成长方面显得一无用处,还不如让童年的我欣赏《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启示录》《十二怒汉》类似的教育篇,让我去明白读书的意义(也不至于让现在才明白读书的用意),找到自我价值,而不是让身处21世纪的我学习如何野外求生!
因为我的教育环境,使得我出入社会后,显得十分迷茫且没有主见,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识,而是让童稚的少年了解自己、照顾自己、提升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训练。就像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
扯远了,扯远了就离题了,我们在接着看,书中有几句话我蛮喜欢的:
摘自
摘自
摘自
当看到说说我的看法,其实我认为,人类个体只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躯壳。生命犹如昙花一现,每个人把自己的一生所学传承给后世,这不就是延续和继承吗?每个人的性别、生长环境以及个人认知决定了他(她)的性格与思想,这点我不接受任何反驳。众人也都是一样自私自利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或许该观点你会反问,那些真心做慈善的人不是舍己为人吗?总不算自私吧?但我想说,自私是多面的,帮助他人为何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私呢?就像当你遇到狼在追逐羊,你救羊,没错,你满足了精神上的自私,但狼却因此受到伤害。这确实是个夸大的打比方,但它的确是自私的表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话放在任意时间段都可行,永不过时。当你花十年时间在学习编程上,你对计算机一定比了解自己还清楚。当你花十年时间在学习舞蹈上,你的舞姿一定婀娜多姿。当你花十年时间在打游戏上,你一定是游戏角色中的佼佼者。当你花十年时间在种植水稻上,你的生活一定是柴米油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直是如此。可如果你不断尝试,寻找新鲜感,那你一定是革命中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哈哈哈。如同西方的箴言。
经常窥看别人的人生,无非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长辈也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下一代人为之参考。长辈也时常会告诉你他认为的些许道理,但你或多或少不愿意去铭记,倒觉得那是啰嗦。可当你到了某一个年纪的时候,你自然会幡然醒悟,原来“他”说的没有错“,是我没记住吗?不是的,而是有的事情,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切体会!该走的路,还是得自己走!
凡事都有多面性,人也是多面的。噢~不讨论这复杂的人际关系蜘蛛网。我们看的这两段。
论自身而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年少时我还幻想着做一个“完美主义”者,现在认为——缺点也是我的一部分。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一句话:“不管她(他)有没有心机,只要她(他)不坏就好了”。还有一句:“爱一个人,连同他(她)的缺点”。
“世间只有一个故事”
话说,什么是文学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文学书就是描写这个的书本。
那么这本书,主题很明确,目的就是要告诉你“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仅此而已。该书建议对文学充满兴趣的观众阅读。咳咳,最好还要年满18周岁,未满18还是不读为好。
因为我不是位“文学”爱好者,所以我摘了一些好句以及个人观点分享。欢迎各位点评,谢谢。
作者:夜零云.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