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小偷和他的母亲》:
从前,在山的那头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小男孩从小就没有了父亲的照顾,全靠母亲一人抚养。一天,小男孩他在放学后,从书包里拿出来一块新的写字板。母亲看到后便来询问,得知是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以为会受到母亲责骂的的小男孩显得有些紧张和不安,没想到母亲却说:“这很好啊,这样你就有新的写字板了!”
之后的某天,小男孩又带回家一件漂亮的大衣,高高兴兴的送给他的母亲。母亲很是高兴,便问衣服时从何而来的,小男孩说是在放学的路上,偶然看到一个大户人家的院子在晾晒衣服,他看到和衣服后觉得很好,觉得母亲穿上一定很美,就顺手“拿”回家了。母亲抱着儿子,亲了孩子,夸赞自己的孩子真是孝顺。时间过的很快,当初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他已经成为了专业的小偷,也渐渐不再满足于去偷一些日常的小物件儿,他开始着眼于去得到更大的财富。
这天他在偷金子的时候被卫兵当场抓住!当他被抓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捶胸顿足的痛哭,而小偷自己似乎很平静,他请求与母亲在说几句话。在得到允许后,他轻轻贴近母亲的耳边,猛地咬掉了她的耳朵,顿时鲜血直流!小偷也不在平静,嘶吼着:“如果当初我偷写字板的时候,你能告诉我这是不对的,我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正如故事所讲,当初小男孩在偷拿别人写字板的时候,他面对母亲的时候会紧张不安,因为他的潜意识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可是他的母亲却没有在这合适的机会下,去教导孩子的行为,还在孩子送给她衣服后,赞赏有加。亲手送自己的孩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会有许多问题的出现,孩子偷拿东西的现象也很多,多数家长不会像故事中的母亲那样,去支持鼓励孩子的偷窃行为,但是却常常对偷窃行为产生强烈的焦虑和心理恐惧,对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引导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如果教育引导的方式过于极端,甚至会让孩子出现强烈的逆反情绪,在行为上更加偏激,做出“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正确引导孩子改掉“偷窃”行为,要先分析孩子“偷窃”的原因
“偷”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
指盗窃的人。抽出、挤出。多用于时间。暗地里。也指暗暗地乘某个机会。可以看出“偷”既可以是心理上的活动也可以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因此,孩子产生“偷窃”的行为也是有多种原因的。
总体来说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身心理素质等几个大方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析,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如“自我享受”“无所畏惧”“寻求刺激”“捉弄报复”“逆反叛逆”等等这样的心理活动。
但是孩子的“偷”,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偷窃,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建立“他”“我”的物品所有概念,会处于好奇、想要、喜欢等简单的原因去拿。
了解孩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因需施教”才能正确引导孩子改掉“偷窃”的行为
1.需求不满
“需求”的驱使是多数孩子产生“偷窃”行为中最常见原因。比如宝宝平常生活中妈妈并不允许自己吃零食或者糖果,可是孩子自己却非常地想吃,当他在商店或者别人家里的时候看到了糖果或者爱吃的零食,就忍不住去拿,而妈妈并不允许他吃,就偷偷的去做,藏起来,偷偷吃掉。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在第一时间指出孩子的错误,做好孩子情绪的安抚,归还孩子拿到物品,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紧接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愿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的合理的愿望和需求。但不要过分盲目的满足孩子,使得孩子产生与人攀比的习惯,给将来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2.嫉妒报复
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孩子和孩子之间相处,常常会有相互攀比的情景,比如小明有一辆玩具卡车,他很喜欢,也喜欢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卡车。其他小朋友也都有类似的玩具车。而小杰没有,因此他遭到了小伙伴的嘲笑和排挤。小明提议不要和小杰一起玩。小明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深深的伤害了小杰,出于嫉妒和报复,小杰会偷偷把他们的玩具车拿走藏起来。
如果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开导孩子,平复孩子心理的压力,告诉孩子这种行为的错误。及时归还物品或者补偿别人的损失,不要在言语上在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3.意志不坚
孩子是最容易被诱惑的。一颗糖、一个小玩具、一个洋娃娃都会吸引孩子目不转睛,让他无法自拔。就想尝一尝,摸一摸,偷偷的、轻轻的把弄一下,也能高兴半天。所以一旦看到自己的喜欢的,或者没有的,而自己又特别感兴趣的,就忍不住“下手”,去占为己有。而他自己却不知道这样只不对的。
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要及时教导孩子,并告知行为的错误,引导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时要征求别人的意见,没有经过主人同意是不可以拿的。
4.错误示范
很多孩子“不给自取”的行为是由于家长和周围的亲人,有爱“占便宜”的毛病,去买东西能多拿点就乘人不注意装上,路边花坛的花看上眼的也顺手拿回家,别人不小心落下的东西,也高兴的据为己有。孩子的行为举止常常是来自于对家长的模仿,家长的不良示范,让孩子觉得“这样是可以的”,使得孩子从占小便宜开始,逐渐形成了更严重的错误行为。
对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反思自己错误不当的言行,如果周围遇到类似占便宜,损人利己的的行为,要告诉孩子,不要去模仿,告诉孩子这些行为是错误的,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轻易给孩子下定义
作为家长,不但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要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正确的帮助。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避免错误的引导方式,更不要给孩子轻易就下定义,贴上有色的标签。
不给孩子做“备注”
宝宝在4岁以前对物品的所有权没有清晰的界定,他不能明确的辨别出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这是孩子的必经阶段,作为家长不要过分焦虑,但也不要放任自流,更不要打骂。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也不要轻易就认定孩子的行为就是“偷窃”,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审视孩子,只会让孩子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上,也给自己做了“备注”。
“避免自暴自弃”
孩子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成人那样的成熟和完善,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多来自于父母的表现,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完全的信任和认同。就像妈妈如果孩子真聪明,能够自己搭积木,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我自己可以完成。相反,如果父母说孩子是个小偷,是坏孩子,那孩子也就会这样想,甚至这样做,放弃自己,自暴自弃下去。在与人交往中也会没有安全感,性格暴躁不羁,其实内心非常自卑。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
拔除孩子心里“偷”长的杂草,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1.满心的相信
当孩子出现了“自取”“据为己有”等行为时,作为家长要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出对孩子满心的相信,巧妙的打探到孩子做出这样行为的的原因。并且肯定的告诉孩子自己相信他,平复孩子的心情,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鼓励孩子改正。
2.耐心的交流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啊“偷窃”行为的时候,尤其是在外人面前。觉得孩子这样简直就是打自己的脸。不问缘由,也不由分说,直接上手,简单粗暴的让孩子承认错误,严重伤害孩子的内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耐心细致的沟通,用温和平静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自觉地认识事情的对错。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3.适当的“小金库”
父母要在适宜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金钱使用权,让孩子有自己的“小金库”,他可以自己自由的决定自己想要什么,要多少,自行分配,满足孩子的需求。避免外界的诱惑。孩子还可以养成理性、系统、合理的生活习惯。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荀子.劝学》中这样讲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意思是说: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挺。白沙混进了黑土里,便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不再亲近它,百姓不再佩戴它。艾本身的品质不是不美好,而是因为所浸泡的臭水造成的后果。所以君子居住必定会选择好的环境,交友必定接近有道德的士人,以此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
由此可见,孩子并没有好与坏、优与劣的分别,有的只是成长环境的差别,接触人与事的不同。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和品形兼优的父母对孩子尤为重要。因此,即使是长在麻地的“蓬草孩子”,也能不扶自直,无邪怪沾染,正直挺拔的茁壮成长!
宝妈们,你家的孩子有过“偷”的行为吗?你是如何正确引导的?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讨论吧,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