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沙皇阿列克赛颁布法典,确立农奴制度,束缚农民的人身自由,导致年至年斯捷番·拉辛率领的哥萨克农民大起义。处在如此激烈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动荡中,神权一统的意识形态有所削弱,近代人文思想萌发。
年沙皇费多尔病故,后嗣无人,至此“基辅罗斯”以来的留里克王朝灭亡。年至年间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水灾和饥荒;年至年间僭称为王者的德米特里在波兰雇佣军的配合下一度占据莫斯科王位;当时政局动荡,直到年沙皇米哈伊尔确立罗曼诺夫王朝,局势才趋稳定,史称17世纪初期为“乱世”。年,俄国教会分裂,古老信徒派(分裂派)遭受残酷迫害。
年,沙皇阿列克赛颁布法典,确立农奴制度,束缚农民的人身自由,导致年至年斯捷番·拉辛率领的哥萨克农民大起义。处在如此激烈的政治、宗教和社会动荡中,神权一统的意识形态有所削弱,近代人文思想萌发。年,乌克兰脱离波兰立陶宛王国而统一于俄罗斯。自世纪下半期起,手工业工场和国内外贸易都有所发展,不但同西欧,还同中国有贸易往来。
从文学全景来说,一方面继续出现宗教仪式浓厚的编年史和使徒列传,同时在这些作品内部也开始出现近代人文思想的若干要素。另一方面,自世纪中叶起产生一批流浪汉小说、冒险小说和讽刺故事,有的具有狂欢化的民间笑文学色彩。生动的口语开始渗入艰涩的古俄语。基辅僧侣波洛茨基大约在年末到莫斯科,他引进波兰音节诗体,写作俄国音节诗和剧本。在他的倡议下,于年莫斯科成立了古希腊学院。
17世纪后半期建立了俄国第一座宫廷剧院。此外,主要以波兰语为媒介翻译出版了若干西欧文学作品,如《伊索寓言》、法国小说《波华王子的故事》和意大利的《诙谐故事集》。《大司祭阿瓦库姆行传》。从基辅罗斯时代起,断续出现使徒行传体裁的作品。到17世纪,一些使徒行传带有向家庭纪事和传记体近代小说过渡的特色。大司祭阿瓦库姆在北极巴伦支海南岸普斯托泽尔斯克的流放地记述自己生平遭遇的《行传》便具有较广阔地描写社会生活的自传体小说的性质,其文学价值受到后世俄罗斯文学巨匠屠格涅夫、高尔基等的高度评价。
《行传》叙述阿瓦库姆出身于贫寒司祭家庭,是个虔诚信徒。当他还是个年轻司祭时,曾用烛火烤右手以驱逐淫欲邪念。当地方长官抢走一寡妇的女儿时,阿瓦库姆向他恳求“将女儿返还母亲”。长官不仅蔑视司祭的请求,还派一帮人到教堂毒打他,并捣毁他家。作品抨击官吏的横行霸道,描写作者因保护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遭受苦难的情景,这是俄国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潮的萌发。
年,当阿瓦库姆在喀山教堂任大司祭时,宗主教尼康在沙皇支持下推行宗教仪式改革。阿瓦库姆由于坚持旧信仰、旧仪式,全家被流放西伯利亚11年。《行传》详细描绘他在严寒的西伯利亚被关进塔楼,并经常遭受地方长官毒打的情景。阿瓦库姆曾想不通,基督为何让人毒打曾经保护过寡妇的人,但是他身上的近代人文思想的萌芽,立即为中世纪神学观念所摧毁。阿瓦库姆认为自己是有罪孽的,按《圣经》的教导应当经受许多悲哀才能走进天国。他在苦役中忍受许多苦难,吃草皮,吃狼啃剩的野兽尸体,而随行的两个幼子都夭折了。
大司祭阿瓦库姆于年一度被召回莫斯科。回到莫斯科后,阿瓦库姆仍不肯妥协,坚持旧教会传统仪式,于年再度被流放到普斯托泽尔斯克,在那里死于火刑《大司祭阿瓦库姆行传》是一部交织着中世纪神学思想和近代人文思想的作品。它以生动的口语和俚俗词语写成,文字刚劲有力,是俄国近代叙事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这部作品长期以手抄本流传,直到年才在俄国出版。
《戈列-兹洛恰斯基的故事》是写于17世纪中叶的一篇诗体故事,作者已无从查考。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富商之子。他厌烦古板的家教,想“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于是弃家出走。他曾受人欺骗,陷入窘境。后来得到善良人的帮助,获得财富,想娶妻安顿下来。这时,魔鬼戈列-兹洛恰斯基出现在他身旁,唆使他继续流浪,说财产与娇妻会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年轻人听从魔鬼的指引,又远走他乡而落入饥寒交迫之中。当他准备投河自尽时,魔鬼再次出现,教唆他走杀人越货的犯罪道路。这时,年轻人想起一条生路:进入修道院,于是摆脱了魔鬼的诱惑和纠缠。
作品虽然也透露出年轻一代希望改变旧生活的信息,但它着力宣扬的是《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思想。它以亚当、夏娃无视上帝的忠告,偷吃禁果而被逐出天堂的故事为引子,告诫人们:背离老一辈的教导,必遭厄运,最终只有皈依宗教,才能得救。在以往的宗教文学中修道院是信徒们的圣地,在这篇故事中它成了走投无路的世俗人的避难所。这反映了自“乱世”以来俄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作品中的年轻人没有姓名。他是俄国文学第一个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出现,正是俄国文学开始从一般的历史典籍分离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诗体故事的风格同民间歌谣近似。
《谢米亚卡法庭的故事》是一篇具有民间笑文学色彩的幽默讽刺故事。故事情节梗概是:某一农村有两兄弟,哥哥富,弟弟穷。一天,弟弟到哥哥家借马运柴,哥哥把马借给他,但舍不得把套具借给他用。弟弟只好把装满柴火的雪橘绑在马尾巴上,拉回自己家,不慎把马尾巴弄断了。哥哥要向城里谢米亚卡法庭告状,弟弟也只好跟去。途中在一教士家留宿,哥哥有佳肴的款待,而弟弟躺在吊床上忍饥挨饿,一不小心从吊床上摔了下来,压死了睡在下面的教士婴儿。
这样,教士也同哥哥一起上路告状。来到城郊一座桥上,弟弟感到自己灭亡的时刻已临近,索性跳进河沟自杀,碰巧跌落在一老头身上,压死了他。结果其子也一起去向法庭告状。路上穷弟弟捡起一块石头,用头巾包上藏在帽子里。最后老人儿子起诉时,由于穷弟弟又举起那包着石头的头巾,法官便判这儿子从桥上跳下压死被告。谢米亚卡闻讯后庆幸自己判对了,捡了一条命!很明显,作品是对莫斯科王国时代审判制度及贪官污吏的辛辣讽刺。
作品以带有木刻画插图的通俗读物形式在俄国广为流行。“谢米亚卡法庭”成为一个俄语成语,被用作贪婪而愚蠢的官吏的代名词。从俄国文学的发展来说,这篇故事使人看到讽刺性模拟手法的运用,在讽刺性地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中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此外,还有一些中短篇故事也引人注目。《棘鲈的故事》模拟法院诉讼的程序,揭发鲈鱼以其尖硬的鱼鳍伤害鳊鱼等弱小鱼类。此篇也以通俗读物形式流行。
书信体的《顿河哥萨克被围困于亚速堡的故事》以刻画哥萨克英勇豪迈的性格而值得注意,但其中有些战争场面的描述似乎有所夸张。本篇作者被认为是哥萨克派往莫斯科的使者之一弗多尔·波罗申。《萨瓦·格鲁德琴的故事》描写一个出外经商的青年人受魔鬼的诱惑爱上了其恩人的娇妻,堕入罪孽情海之中,后来因忏悔而得救。在这篇故事中出现了罪孽-忏悔-解脱的小说情节模式。
结语
后来的不少俄国小说中都采用过罪孽-忏悔-解脱这一模式。《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描述贫穷的贵族弗罗尔用机智和巧计终于娶到大贵族女儿的故事,具有冒险小说的性质并富于狂欢化文学色彩。所有这些都说明俄国文学在叙事体裁方面有较悠久的传统。17世纪的俄国已经引进印刷术,曾印刷出版了识字课本。但许多文学作品仍以未署名的手抄本形式流传。从文学全景来说,一方面继续出现宗教仪式浓厚的编年史和使徒列传,同时在这些作品内部也开始出现近代人文思想的若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