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比罗辑思维高级100倍

有一个国产脱口秀节目,前两季豆瓣评分高到爆。

第一季9.4分,第二季9.5分。

每每看完这档节目,香玉都要经历一场大喘气,原有的概念被颠覆,整个人像被洗劫过一番。

这次,它又改版升级,并刷新了自己的高分记录——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豆瓣评分9.7。

这是一档什么样的节目呢?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荐书」节目。

乍一听很寡淡吧。

形式也异常简单。

就是一个爱穿黑斗篷的人,深夜游荡在北京的犄角嘎达里,蹭的一下变出一本书。

然后缓缓跟你讲这本书主要情节是啥,作者犯了啥毛病要写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为何会成为你曾经上学时一定要背的东西?

这个黑斗篷夜猫子,就是两岸三地都知晓的「公知」,梁文道先生。

此人是谁?

真·斜杠青年。

大学讲师/自由撰稿人/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中学校长//电影创作人和剧评家/书评家/食文化研究人/时事评论员/香港爱护动物协会的动物保育大使和观察员/古迹研究员/艾滋病权益维护义工等......

他永远都是一个光头,戴着圆眼镜,彬彬有礼地不像一个现代人。

他最神奇的是,在如此繁忙的工作间隙里,能每天保持4、5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令我辈五体投地,大家唤他外号「道长」。

道长推荐的书,都是耳熟能详的。

像鲁迅的《狂人日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孔子的《论语》,甚至《伊索寓言》这样的童话故事集。

乍一看,这不是我上学都背过的嘛,还能讲个啥花花?

可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理由的。

「这个理由就是,它一定打中了这个时代很多人心里面的一些需要。」

只不过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里,我们从不会思考这些「花花」,只记住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为了填空题不扣分罢了。

香玉做梦都不会想到,听道长讲《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竟然哭成狗;

也不会想到,听他讲完《狂人日记》,心目中的鲁迅再也不是那么冷漠凌厉了,而对这位大先生,生出无限的亲切感来。

配上这么一首柔缓的钢琴BGM,感觉整个世界都温油了。

《一千零一夜》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不蹭热点。

但隐约之间,触碰到当下中国社会一波又一波暗流涌动的情绪。

热点是一时的,甚至可以被明码标价地购买,然而大时代的情绪是持久而深刻的。

怎么说?

在年时,作为一档全新的栏目,第一集的内容至关重要,这是在给整个节目定调儿。

道长选了啥?

《了不起的盖茨比》。

说实话,早在年香玉就看过这期节目,这次回去二刷,依然惊叹于道长第一集里的手法「精准」。

很奇怪,这样一本非常「美国」的小说,为什么放在开篇?

一旦你听完道长开头一段话,你就会完全明白了。

他讲述自己在一所大学里的奇遇。

很多年前,他去中国海边一所大学演讲,讲完之后问答环节,其中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不是来问问题的,我是要你看清楚我这张脸,记住我的名字。因为未来有一天,你会在杂志上看到我。」

男孩说他将成为世界强领头企业的高管。

这时候,道长的第一反应,不是轻蔑,也不是震惊,而是略略觉得「很可爱」。

他进一步询问男孩「那您真是其志可嘉。但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将来要干的那个企业,那个生意,它是干什么的呢?」

男孩楞了一下,说,诶这我没有想过。

这个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但他确定知道一件事儿:我要成功。

而成功的标准就是名字被人记住,脸被人认清,身家万贯。

咦,这么「俗气」的成功标准,作为「文艺教主」的道长应该大加挞伐一番吧。

才不是。

首先,他承认这是一个大部分人公认的「成功标准」;

同时,又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国家有一大波的年轻人都在渴望这种「成功」,甚至被官方鼓励,名曰「中国梦」。

而恰巧,在多年前的美国,也经历着类似的一场梦。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讲《了不起的盖茨比》。

这本书是分析「美国梦」最好的一本文学经典,与之关照的,却是我们中国人正在经历的大现实。

不信你看,下面一段话你猜是在描述哪个时代?

「...国力上升,成为世界强国,富裕的不得了。大家都只是想着如何购物,如何消费,拼命要赚钱,大家炒股票,炒房地产,你就觉得整个社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向着钱走。而那恰恰又是传统的价值观和信念全面崩溃的世界...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做着物质的梦,一个价值真空的梦。」

如果香玉不说,你大概会认为这是在形容当下的中国吧。

不,这是年代的美国。

通过道长独辟蹊径的介绍,年前的美国社会情绪,与当下的中国社会情绪,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勾连。

或许我们就真的是一个个亚洲版的盖茨比。

而他的命运结局,是否是对我们未来的预言呢?

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遥不可及的经典,经过道长的诠释,变得与我们自身密不可分。

他讲《汪曾祺小说经典》,看个人如何通过抒写「琐碎日常」来对抗政治高压。

他讲《想象的共同体》,看「民族」这一个虚构的概念如何塑造群体,引领我们反思当下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

他讲《论语》,单单讲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就令人窥见一个大气量,像侠客一样的孔子,以及捧着一颗赤子之心,独行于世的儒家门徒。

可敬,可叹。

道长就是有这么一种能力,将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经典之作,一本本捞起来,洗干净,擦亮,然后送到你面前说「你看嘛,多好玩的东西」。

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书从来没有辜负过我」。

在中国社会,「读书」这种行为被搞的非常「实用」,就像隔壁XX思维,也是聊书,但话里话外都在教你如何用书上读来的技巧大赚一笔。

道长的节目,也「实用」。

不过这种「实用」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会指向一种人类心灵的困境。

经由这些困境,他或者是刺痛你,或者是点醒你,使你免于一种可怕的麻木状态。

这种人我们常常称作是什么?

「公知」啊。

作为「公知」本身,道长狠起来是连自己都要质疑的。

「公知最让人受不了的地方是,他凭什么觉得他对什么事情都能说上一番话,他凭什么觉得自己对什么事情都该有立场?」

他质疑整个社会,是连带着将自己质疑进去的。

他能自省到什么地步?

一次他出席活动,身旁有5个保镖护着他。

此时,他头脑里冒出的感觉是「不对劲」。

「我很怕自己习惯了。习惯去哪里人家都要给你一个很好的对待,坐头等舱飞来飞去,那样的感觉并不好。」

他惯于给自己找别扭。

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一种警醒的状态,抽身出来,审视周遭的事物。

他远离「肯定」「只有」「一定」这样的词汇,给不同的人群和观念以足够的空间。

或许我们无法从《一千零一夜》里学到多么「权威」的知识,但多样的目光,能帮助容易从众的个体,逃脱封杀异己观念的冲动。

从而「看见另一种可能」,创造另一种可能。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简单粗暴,干掉烂片

总算等到一部高级的烧脑剧,爽!

今年奥斯卡的所有看点都在这儿了

谢天谢地,他终于拿到了小金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