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一位闽都杰出英才与严复齐名,他就是被康有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的林纾。林纾,闽县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可以说他简直是翻译界的一个异类,他不懂外文,但是他一生却翻译了译作余种。
林纾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翻译的《茶花女》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困难,这导致他非常懂事。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希望可以报答父母。由于他学习很认真,所以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在后来中了举人。之后,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因为刻苦,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了中国的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后来光绪二十三年(年),46岁的林纾中年丧偶,抑郁寡欢。此时从法国归来的好友王寿昌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王寿昌国外带回来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茶花女》,王寿昌将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之后他非常的感动,于是他决定将这个故事传播到中国。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王寿昌负责口头叙述,而林纾负责记载,说到小说高潮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因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抱头痛哭,他们两个人就这样翻译了《茶花女》这部小说,翻译了这部小说之后,林纾的名气逐渐在中国响亮了起来。两人首次合作的《巴黎茶花女遗世》刊印后,风行海内,一时洛阳纸贵。
此后他先后与多人合作,几乎每年都有翻译小说问世,甚至一年出版16多部。到他逝世为止的近30年中,共翻译了种外国文学作品,其中有40多部是世界名著如《鲁宾孙漂流记》、《伊索寓言》、《黑奴吁天录》等等。如此丰富的“林译小说”,不仅拓展了近代国人观察世界的眼界,助力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影响和熏陶了清末明初的文坛,而且他成功运用古文之笔翻译外国作品为近代中国翻译界所罕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具意义的专有名词。
林纾翻译速度惊人,他说:恃二三君子,为余口述其词,余耳受而手追之,声已笔止,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口译、手译合作无间,才使得林纾翻译的作品数量多得惊人,具体翻译了多少,统计有从种,到种,再到种的,至今都没有定论。
又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长久以来,学界在肯定林纾翻译贡献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众口一词的批评声音:在他的翻译中存在着改变原著体裁及随意删减内容的缺陷。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写道: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有些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处处皆是。但这多是由于林纾翻译方式特殊,受限于合作者的口述情况影响,瑕不掩瑜,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无视林纾对文学思想的影响,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