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靠近小河的村庄里,沿河住在许多人家,虽然大伙儿谋生的手段不同,但对河水的需要却是相同的。
一天,村庄里以打鱼为业的渔夫,在河里拦河张网捕鱼。
只见渔夫用麻绳缠住石块,再不停地打击河水,河底的泥沙因此全被搅起,整条河都被弄得浑浊不堪,鱼群吓得仓皇逃窜,慌不择路地钻进了渔夫的网里。
渔夫大获丰收,开始盘算起,如何将这些鱼带到集市上卖个好价钱。
附近住着的一个人,刚好提着水桶过来打水,准备提回去洗衣做饭……
可当他来到河边时,却惊讶地发现,河水全被搅浑了!
又看到渔夫正在收网,就明白了这事是渔夫做的。为了打到更多的鱼,渔夫不惜搅浑整条小河,也不管村子里的其他人有没有清水吃用……
那人将水桶放在一旁,开始指责起渔夫的自私行为,奉劝他以后别再做这种事,因为小河里并不是只有鱼而已,更重要的是,还有大家赖以生存的清水。
可渔夫听完却并不觉得羞愧,也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理直气壮回道:“若不搅浑河水,我就非饿死不可!”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那么,故事里那位渔夫的做法,是对是错?
这端看以什么标准衡量。
《盐铁论》云: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仁者不为也。
意思是:见财就起贪心,见到利就忘记大义,违背礼仪而得到财富,这是仁人君子所不愿意做的。
《资治通鉴》云: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意思是:即使只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就能够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这样做。
《孟子》云: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意思是:假如不讲义理,只味追求私利,最后必定是非把别人的东西夺尽,否则就不会满足。
所以,若是以仁者的标准来说,不管渔夫的借口是什么,他的做法都是错了。
反过来说,若是以不仁不义之辈的标准来看,渔夫的做法显然就是“天经地义”了。
环顾四周,生活中这样的“渔夫”也实在不少,他们做事只顾自己的利益得失,不会考虑别人的需要损失,他们心安理得,他们有理有据。
若以圣贤的标准,对其劝说,他定然会嘲笑你迂腐,都什么年代了,还“墨守成规”?
若以公共道德的标准,对其劝说,他定然会嘲笑你多管闲事,凭什么对他的事“指手画脚”?
若以法律的标准,对其劝说,他定然会嘲笑你小题大做,反正只要不被抓到,谁能奈何他?
……
总之,不管你用什么标准劝说这样的人,他们都会找出歪理来反驳你,然后“坚定不移”地捍卫自身利益。
毕竟,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他们眼中,他们无疑是最聪明,最会打算的人。
孰不知,他们只是自作聪明的愚人罢了。
遇到这样的“渔夫”,不用浪费唇舌对其劝说,远远避开才是上策。
智慧人曾说:
“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
远离恶事,为愚昧人所憎恶。
愚昧人必被愚昧惩治。”
愿君明理且重义,推己及人长久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