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写作真题middot

陕西省咸阳市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二)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他赞扬精卫和刑天虽然身死,却不改生前之志的精神;同时惋惜它们空有昔日之心,但已等不到实现志向的“良辰”。

材料二:

豆瓣小组“废物引进计划”的组员大部分是“”或“”大学的毕业生,在升学或者就业中暂时遇到了挫折,他们自嘲为“废物”。远大志向与激烈的社会竞争的矛盾,使他们感到迷茫、懊恼、颓废,迟迟走不出低落的情绪和生活的困境。

陶渊明的矛盾态度,“废物引进计划”,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志向”与“现实”的讨论。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材料一以陶渊明的诗歌引出关于“志向”与“现实”的问题。精卫与刑天虽身死而志不改,这是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要惜的是他们没有等到志向实现的那一天。材料二以“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员,当远大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他们产生了迷惘。两则材料所讲的核心话题是“志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志向”与“现实”有多种关系,有远大的志向,并能克服现实困难,最终志向成为现实。也有像精卫和刑天那样的,有远大的志向,并一直坚守自己的志向,可惜没有实现,这样的人令人惋惜,但是后人可以助他们使志向变成现实。当然也有像“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同,当初也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一旦在现实中碰壁之后,就会变得情绪低落。由此可以对“志向”与“现实”的关系进行理顺,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写作。比如,可以写志向与现实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实,想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助志向实现等。关于写作任务,是就陶渊明的矛盾态度,以及“废物引进计划”,引发的同学们对于“志向”与“现实”的讨论进行分析,从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文体上需要写一篇发言稿,这篇发言稿用于班会发言,因此要注意发言所面对的人群是学生,也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对“志向”与“现实”关系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立意:

1.志向与现实共舞。

2.一步步使志向变为现实。

3.结合现实定志向。

陕西省安康市-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联考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伊索寓言》里边有个“父子抬驴”的典故,说的是一对父子赶着一头驴准备到集市去卖,走在路上被几个小姑娘看见了,嘲笑他们真愚蠢,有驴都不知道骑。父亲一听有道理,就让儿子骑驴,自己走路。没多久被一个老头看见了,感叹世风日下,儿子骑驴,也太不孝顺了吧。父亲于是自己骑在驴背上。赶了一段路又遇到一个妇女,嘲讽做父亲的真狠心,自己骑着驴,却让儿子走路。父亲听到后,连忙让儿子也骑到驴背上。谁知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说,两个人骑着一头瘦驴,也不怕把它累死。父子俩一听赶紧从驴背上下来,找绳子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走。他们经过一座桥的时候,驴挣扎了一下,掉到河里淹死了。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22.[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父子抬驴”的典故虽然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却揭示出非常深刻的道理:不会思考、没有主见的人,就会被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主导,导致无所适从。学生写作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思考:父子与旁人。从父子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如:坚持独立思考,不可盲信盲从,等等。从旁观者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如:不可主观臆断,慎言,等等。

陕西省榆林市-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静能生慧”,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谈到“静以修身”“学须静也”;梁武帝萧衍在《净业赋》中说:“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在某些学子心中,“静”就是环境安静,“净”就是内心的纯粹与专一。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以“静与净”为主题,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诸多名言组成,从前人看法来看,“静”与修养、学识、智慧有着莫大的关系;梁武帝则将“静”与“净”关联起来。材料解释了“静”与“净”的内涵,“静”侧重外在环境;“净”在于内在品格。作文要求以“静与净”为主题,写篇文章。我们应当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拆开分析论证。有时候外在环境的“静”能够让人内心宁静,可以让我们静心学习,或者思考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让我们更能看清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有些时候,即使外在环境并不“静”,有些人却依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净”,正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看来外在要“静”还在于内心的“净”;外在的“静”有时候我们无法把握,但是内心的“净”却是我们可以做主的;让心“净”,做事就会专一而纯粹,何事不能成?构思时可以逐层递进分析二者的关系。首先论证“静”的意义;然后论证“静”对于“净”的作用;再进一步分析如何才能得到“净”;论证当下要想做成事需要“净”。

立意:

1.安静的力量直抵人心。

2.内心“净”,环境“静”。

3.“静”中求“净”。

陕西省西安市阎、高、蓝、周、临五区县届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仰视比自己优秀的人,但是很少正视自己,久而久之,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毅力,于是,行动的脚步也就缓慢起来。我们仰望别人,是因为在自己眼中,别人的样子让我们羡慕,但我们却很少知道,那个人背后所承受的一切。别人站得再高,那是人家努力拼搏的结果,我们要想站到那个高度,或者高于那个高度,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努力提升自己。

上面材料的内容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为引语式材料。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的关键词是“正视自己”“能力和毅力”,盲目仰视别人,只会看低自己。正视自己,建立自信,付诸行动才有可能像自己仰视的人一样优秀。可以据此立意为“要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并付诸行动”等。第二、三句的关键词是“拼搏的结果”“努力提升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