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则寓言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没错,它就是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自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寓言故事。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便是这些寓言故事了,每当发下新课本,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先阅读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故事,陪伴我们走过整个童年,它们虽短小,但很精悍,虽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阅读这些寓言小故事,我们便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但有一个问题,直到长大后,我才发现,就是小时候读的先秦寓言故事中,好多愚人的人都出自宋国,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智子疑邻等,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来到春秋战国的历史世界,一起探索寓言故事中的愚人多出自宋国的原因。
01殷商后裔:分封制度下的尴尬处境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商王朝在商纣王的统治时期出现政治危机,崛起于西部的周在周文王、周武王的领导下举兵伐商,得到各地许多部落的支持。经过长期征战,最终,周击败商王朝,建立了西周。
商纣王画像周武王画像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为巩固政治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周王朝大力推行分封制,建立了很多诸侯国,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
当时,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王族就是周武王的同族,即宗室子弟,他们是分封制中的主角,分封制中,分封的绝大多数诸侯国都是由周王室的宗族子弟;功臣就是一起和周王攻打天下、推翻商朝的有功之臣,比如姜尚就被分封,建立齐国;先代贵族,就是商朝的旧贵族,为了笼络殷商旧臣,周武王并没有展开大清洗,而是给对殷商旧部也进行了分封,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这就是宋国。
西周分封制形势图宋国本就是商朝旧贵族被分封的产物,在周王朝下,前朝贵族自然不受他国待见,正所谓“为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周朝时,各个诸侯国对这个以前的敌人并不友好,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宋国。在这种情形下,寓言故事中的愚人出自宋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02善于经商:重农社会中的奇葩异类
宋国是商人遗民,而商族人最擅长的,便是做生意。商国第七任首领、阏伯的六世孙、冥的长子——王亥,他颇有经商天赋,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这也就是今天我们为什么会把从事贸易活动的生意人称为“商人”的原因。
古代商业贸易活动中国古代一直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管子》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当时社会有四大阶级,即士大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这四大阶级中,商人排行最末。
宋国人善于经商,而从事经济贸易的商人社会地位比较低下,而且,宋国人经商发财,也容易被其他诸侯国所嫉妒,故宋国人总是被别国嘲笑。
03实力低下:诸侯争霸中的孤弱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当时各个诸侯国,招揽人才,推行变法,增强国力,以便能够在于他国的战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在争霸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诸侯国分布形势图很多人都知道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号其实名不副实。宋襄公胸有大志,也是一位雄心勃勃想当霸主的人。但是在争霸战争中,他却连遭挫折,最后反而殒命沙场,特别是与楚国一战中,他坚持所谓的“仁义”,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突袭敌人,最终战败负伤,一病不起,不久就弃世了。
争霸战争此后的若干年内,为了夺取霸主,晋国和楚国大打出手,而夹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宋国,屡遭横祸,国力越来越弱。
可见,宋国的强盛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宋国实力不强,实力不强就难免被其他强国所看不起,自然也容易被别国开涮。
04结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宋国因为其商朝旧族的身份而被其他诸侯国排挤;在经济方面,宋国人因善于经商,一方面不符合当时社会社会重农抑商的大流,另一方面经商赚钱,容易遭到他人嫉妒;在军事上,虽然宋国也曾风光一时,但只是昙花一现,总体而言,国力较弱。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总是受到歧视,被地域黑,所以当时的寓言故事中,宋国人总是以愚人的身份出现。
先秦寓言故事中的愚人大多出自宋国,你认为还有其他原因吗?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