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裳民国三年以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

鲁迅与佛教自小就有缘。他不到一岁时,就被父亲带到长庆寺拜僧人为师,以祈求佛家保佑。鲁迅由此得了法名“长庚”,即长寿之意。鲁迅稍大时,曾出入庙宇,与佛教徒有过往来。儿时的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深入研究佛教文化奠定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学术界兴起了佛学研究热。其目的,有大力弘扬佛法者,有潜心整理国故者,亦有钻研佛学哲学者……鲁迅也受到这股学术潮流的影响,购买、阅读、收藏了许多佛学经典。他的好友许寿裳回忆说:“民三()以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从这一年的鲁迅日记得知,他本年度购书中的半数是佛经,约有八十余种,仅4月19日就买了三十五册。可见其执着之精神不亚于虔诚的佛教徒。

许寿裳

但他此举并非为了避世、出世,也不是单纯为了收藏,而是想从中寻求直面人生的思想武器。他将佛学置于哲学、文学、史学等角度来研究、借鉴,以汲取精华,传之于世;但也不排除兼顾世人对佛教的信仰,这一点常被人们忽视或避而不谈。其实,鲁迅胸怀博大,笃于亲情、爱心,并非只是执戟砍杀一切的莽夫。他于年施资请金陵刻经处刻印、出版《百喻经》就是典型的一例。

金陵刻经处经版楼

鲁迅共收藏有三种版本的《百喻经》,其中还有日本学者用日文校勘的。该书系古印度佛教僧人僧伽斯那著,南朝时来华印度僧人求那毗地译。经文中共有九十八则寓言故事,用来譬喻、解释佛教教义,每则故事后有一篇阐释性的议论。该经既富有哲理性,文学价值也颇高。饱读佛经的鲁迅对此评价:“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他施资六十银元刻此经的原因有二:一是鲁迅为纪念母亲六十岁寿辰;二是经文译笔生动流利,与《伊索寓言》近似,可供翻译外国作品借鉴。

《百喻经》

南京的金陵刻经处是驰名海内外的佛经出版机构,刻印的佛经被誉为上乘。该处于年1月将《百喻经》刻印成,“印送功德书一百本”,寄给鲁迅三十本。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删去佛教教戒的《百喻经》。鲁迅应邀为此版本作的题记说:“天竺(指古印度)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智者所见,盖不惟佛说正义而已。”向读者点明了该书超出佛教范围的积极意义。

鲁迅与众人

可惜的是,鲁迅当年收藏的佛经已大多不存,保存至今的只有二十余种。因而,金陵刻经处完好保藏的《百喻经》的三十块刻板,就成为纪念鲁迅的珍贵文物。刻经处将刻板中的尾板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以供陈列;并于年(鲁迅诞辰七十四周年)、年(鲁迅诞辰百年)两次重印了《百喻经》。赵朴初为年重印本所作题记说,“复首印此册,其亦法运更新之始欤”,以佛学家的口吻评价了此书重印对佛法法运更新的意义,则是见仁见智、理所当然了。另外,解放后还出版了根据鲁迅断句的《百喻经》铅字排印本。近年,也有出版社出版了该经的白话译本、注释本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