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Ernaux)获得殊荣。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她的勇气和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在她的作品中,埃尔诺从不同的角度,始终如一地审视了在性别、语言和阶级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她的创作道路漫长而艰辛。”
著名译者郭玉梅评价说:“她独创了居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社会自传体裁。”埃尔诺的作品既体现了社会学对阶层流动的思考,更体现了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社会流动之中,蕴含着对人性的种种思索,展现世界与内心的交织。
独创“自传体”,书写生活本色
埃尔诺从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出版了约十五部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采用自传或叙事的形式,讲述自己的青春期、恋情、婚姻、堕胎、老年痴呆症以及父母的境遇等,视角细腻入微。其中,《悠悠岁月》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引起读者内心共鸣;《一个女人的故事》探寻了母亲的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再现了母女间的情感纽带;《一个女孩的记忆》展现了一个迷失自我的女孩逐渐走向独立与强大;《位置》讲述了埃尔诺父亲的一生,唤起了整整一代法国人的回忆……
埃尔诺的写作世界里,不仅是个人回忆的展开,更夹杂着对社会、对阶层乃至对政治的审视。
诺奖评委会主席安德尔斯·奥尔森曾指出,她的作品有着一大显著特征:“她的写作总是被一种背叛她所离开的社会阶级的感觉所笼罩。”这种阶层的差距感成为弥漫在她的写作的一大主题。
这里的“阶层差距感”,正是随着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而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阶层——新兴中产阶层。在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他们既感受到“做一贯的自己”的渴望,又很多时候不得不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维持自身的固有地位。
新中产的困境:两个阶级夹缝中的矛盾体
《伊索寓言》中,有着一个关于蝙蝠的著名故事:鸟兽开战,蝙蝠两边取巧,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最终被双方识破,只能独自在夜里出没。
蝙蝠固然是咎由自取,却也能激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在社会结构之中,时刻面临“地位焦虑”的新中产阶层,也在面临着类似“蝙蝠”的困境,处于两个阶级夹缝之中。
美国作家阿莉莎·夸特在《夹缝生存: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中描绘了如今中产阶级家庭的情况:社会保障越发薄弱、生育成本不断上涨、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埃尔诺曾在多次访谈中表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对自己的写作有着深刻影响。她说,布迪厄的文字鼓励她坚持描写被压抑的社会,促使她开始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思考。
在她的笔下,西方社会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得到展现,这与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两难也有着共同之处:一方面想跳出底层、在不断“内卷”中胜出,成为中产阶级;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生活品味。
这样的困境,正是两个阶级夹缝中的中产阶层所面临的。
现代中产阶层的概念来自欧美国家。二战以后,欧美国家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教育的不断扩张,出现了一个受过中高等教育、收入较高、从事白领职业的新中产群体。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社会也逐渐出现了中产阶层群体。他们对未来的社会地位有较高的期望,实现向上流动的动机强烈。
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著作《区分》一书里,描绘了中产阶层的生活品味变化,印证了“人的生活品味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这一观点:上层人士钟爱博物馆、歌剧院而不需要摄影,而下层与摄影活动更是相距甚远,只有中产阶层正需要摄影来凸显自身对贵族审美的追求。对中产阶层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和地位来维持上流社会中的种种趣味,又嫌弃底层文化太过粗鄙,从而容易陷入深深的焦虑感之中。
在自传小说《一个女人》中,埃尔诺回忆说:“我们背诵着规范法语的语法规则。一回到家里,我们却想也没想就说起了家乡话。”她对原生家庭、个人成长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