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百姓到清末名臣,曾国藩告诉你读书如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有些人鄙视读书,认为不读书,人也照样活得好好的,他们以不读书为自豪,然后逐渐荒废了自己的人生。

还有一些人,他们倒不否认读书有用,偶尔也会去读一些书,但是他们读的都是畅销书、工具书,他们读这类书的目的就是想走捷径,拿别人现成的经验,来达成他们的目标。

不论对于哪种现象,我们都应该运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它们,“读书无用论”是非常片面的观点,它只是个别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读书是非常有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没有哪个不是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只是究竟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向曾国藩学习,他曾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读书在曾国藩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传》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为官之道以及做人之道。他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曾国藩的读书之道,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读书,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成为一代伟大的圣人。

“读书改变命运”是真理

曾国藩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突然到了他爷爷这一代,决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做官,于是就有了曾国藩和他的父亲,父子双双去“赶考”的场面,曾国藩6次秀才未中,第7次终于考上秀才,这之后,曾国藩真是顺风顺水,中举人,中进士,最后居然中了翰林,至此,曾家一下子上升到了金字塔接近顶端的官宦人家,曾国藩彻底改变了老曾家的地位和出身,光宗耀祖,他靠的是什么?读书。

这和我们现在的高考很相似,许多农村的孩子通过考试考入好大学,进入城市工作、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比较公平的出路。

曾国藩到了北京之后,陷入深深的自卑中,因为他跟别人相比有很大差距,发现自己没怎么读过书,于是,他开始认真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他要洗刷身上的鄙俗之气,励志做圣人。他通过读书,开阔了视野,找出自己身上的缺点,逐渐改正过来。他还坚持每天写日记,进行自我反省,实现了自我完善。

上一次,曾国藩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出身;这一次,他是通过读书改变了性格。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因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比比皆是。亚伯拉罕.林肯,他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乡村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因为家里穷,他没有机会上学。可是,他却被书籍深深地吸引着。他7岁开始每天大声朗诵《圣经》,还反复阅读《伊索寓言》。

十几岁时,他又从邻居那里借回很多书,包括《富兰克林自传》、《华盛顿的一生》和《天路历程》。他抓住一切机会阅读,并且渐渐成为了一位精通写作的人。

工作后,他还是坚持阅读,广泛阅读了哲学、科技、宗教、文学、法律和政治学等方面的书籍。28岁的他已经是伊利诺依州的执业律师了。

年,他通过参加竞选,成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他通过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还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类似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它让我们看到了读书能够带给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读书中,才能不断精进。

读书需严格挑选,要读就读经典

那么,不管什么书拿来就读,多多益善,这样就好了么?当然不是,要读我们就读经典。

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在不同时期向弟弟、子侄等人推荐书目、传授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其中,他最爱读的有8部书,被他视为枕边书,在军机政务之余随时披阅。

这8部书分别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可以说,无论哪一本拿出来,都是经典巨著,看来曾国藩早就认识到读经典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书籍多如牛毛,选择实在太多,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泛滥,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在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只有读经典,才是抓住了阅读的关键,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瓦尔登湖》中说:一旦掌握了文字,我们就应阅读最好的文学作品。经典讨论的是永恒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不论岁月如何变化,经典永远是历久弥香。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通过读经典,你可以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可以和他们用心交流;通过读经典,你可以穿越古今,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

很多企业家也经常阅读经典书目,马云曾经多次高考落榜,在他极度失意的时候,有一本书让他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这本书就是路遥所写的《人生》,它是一本影响和激励了上千万青年人的优秀作品。

马云还说自己一直在重复看的书是《道德经》、《论语》等书籍,他觉得老祖宗的儒释道思想需要不断学习,每次看都很有收获。

多读经典,你就像是拥有了一笔精神财富,它会让你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贵在和自己结合,把经验转化为己有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修身养性,增长见识,但是只有和自己结合并应用才能产生效果。鲁迅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大多数人的看书只是“看过”而已,并没有将读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

曾国藩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充分理解,加以利用并发挥效果。

曾国藩刚开始创建湘军后屡屡遭受挫折,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实权的原因,他写奏折希望皇帝授予他职权,没想到皇帝却趁他回家丁忧之际拿掉了他的兵权,令曾国藩非常痛苦。

在家蛰伏两年,他拿起了老庄著作,没想到圣人之言却给他启示,他终于看清自己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他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曾国藩再次出山后,行事风格大有改变,他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是老庄哲学拯救了他,让他脱胎换骨。

在指挥湘军作战时,曾国藩采取的是“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这是他参照《孙子兵法》总结出来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说,你自己先要利于不败之地,再等着敌人给你机会,事实证明,他的这个策略非常管用。

还有《易经》,曾国藩读了五遍,他之所以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位高权重而又全身而退,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易经》的影响。特别是在他剿灭太平军后,竟然自剪羽毛,因为他懂得:越是辉煌的时候,越应该趋福避祸。这样才减轻了朝廷对他的猜疑,对他委以重任。

可见,读书吸取经验更重要。曾国藩把书上的知识活学活用,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带来了很大的实操价值。

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完全照搬书里的内容,脱离实际,死读书,会酿成大错。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军事理论张口就来,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年,秦军又来侵犯,秦赵两军对峙长平,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打仗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结果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廉颇的作战方案,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这就是著名的“纸上谈兵”的故事。

怎么读书,又如何把书中的知识和道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是每一个读书的人都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曾国藩传》这本书写的是曾国藩一生的成长经历,它让我们看到了读书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这只是这本书所要展现的一点,经典的书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我们要把书读透,结合自己,吸取更多经验,才能有所进步,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