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肺小鱼
来源
肺鱼思维(ID:gh_9f59cb)
举报,是个好东西。
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是发现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时,都可以去举报。
这原本是好事。但近些年,举报却一直在被滥用,尤其体现在文化教育这一方面。
从最早的多部国漫被家长举报下架,到前段时间《迪迦奥特曼》遭举报下架整改,甚至连《长津湖》也未能幸免,都被贴上了“血腥暴力”这四个字。
而如今,连《伊索寓言》都难逃毒手,被家长给举报了。
01
《伊索寓言》也能被举报?《龟兔赛跑》《狐假虎威》《乌鸦取水》这些故事,我们可都是从小听到大的,不可能吧?
我一开始也是不相信的,但深入了解后,却又让人不得不信:
举报的理由嘛,还是以前一样,认为《伊索寓言》的故事黑暗、暴力,怕吓坏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果真是一招鲜,吃遍天,用这个理由举报,真是屡试不爽。
出版社没辙,赶紧把书召回,加班加点地地去修改所谓“黑深残”的内容,最后,全书只留下一片“真善美”。
出版社想这么改吗?肯定是不想的。
但出版社敢不改吗?也肯定是不敢的,这一连串的举报、喝茶、谈话、罚款,换谁能顶得住呢?没办法,改吧。
想想我小的时候,没有网络、没有发达的科技,最喜欢的就是童话和寓言故事。
里面有很多反面角色受到惩罚的情节,有些情节也挺残酷的,但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健康成长至今。
里面的每种事物,都可能因为你的善帮助你,也可能因为你的坏惩罚你,正是这些故事教会我要善良,不要做坏事。
一部流传两千多年,被全球读者阅读,被奉为经典儿童作品的书籍,在极少数家长眼中,竟成了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的“毒药”。
究竟是《伊索寓言》的问题?还是这位家长的问题?
02
不知从何时起,儿童文学影视作品的生杀大权,已经掌握在极少数家长手里了。
但凡内容有一丝的阴暗面,就要举报,孩子一定要看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内容。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曾经被评为儿童必读的“四大名著”立刻就得下架!
《红楼梦》:涉嫌少儿不宜,太过封建,内容消极;
《水浒传》:杀人劫财、画面血腥、打死老虎不爱护动物;
《西游记》:悟空反骨,八戒好色,整天和妖怪打打杀杀;
《三国演义》:一群人勾心斗角、战争太残酷、血腥暴力!
真要这么挑毛病的话,这个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文学作品,都是有问题的。我们的孩子就什么都不应该看吗?
是见一个就举报一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吗?显然不是。
其实问题的矛盾点在于,我们小时候也看这些文学作品,家长都很支持;而十几二十年过去后,当我们的孩子重读这些经典时,却突然间被扣上了“黑深残”帽子。
原因是什么?
我仔细想了想,可能真的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从前那个年代,家庭条件、学习环境普通,大多有1-2个兄弟姐妹,父母忙于生计,自然对孩子的关心就会少很多。
孩子如果爱读书,爱看动画,他们也会很乐意,能少操心,就习惯性地忽略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多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条件好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长要求高了,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为子女着想。
但是想得太多,就越容易走上极端。
影视作品有血腥暴力镜头,不行,会吓坏孩子,举报;故事书里有太过阴暗的内容,不行,会带坏孩子,还是得举报!关心则乱,这样做反而本末倒置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害怕这些作品影响孩子,不给孩子买,不带孩子看不就行了吗?
举报,并不能解决一切,也解决不了一些人的心病。
03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的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我们不需要把这些摒弃掩埋,它们不会因为家长的态度而消失。
需要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分辨,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而不是直接将这些困难抹杀掉,就算能帮10年,20年,还能帮孩子一辈子吗?
很显然,不能。
借用郭德纲的一句话:
“如果听一段相声就能把你教坏了,那是因为你来之前就是那样的人。”
因为少见,所以多怪。因为不去理解,自然见识识浅,内心风声鹤唳,才会满眼草木皆兵。如果家长看什么都觉得很血腥很暴力,以后孩子一定会很傻很天真。
更何况,现实往往要比故事残忍得多,大家都是成年人,这一点应该深有体会。早一点让孩子认清世界本来的面目,并不是坏事。
看看那些从小历经磨难、困苦的孩子,要比在温柔宠爱中长大的孩子更坚强,能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请记住:
让孩子变坏的,从来都不是一本书,一部动画片,而是家长的过分呵护,书籍和动漫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
不要因为过度的呵护,让孩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一丝风吹雨打。温室里的花朵看似美好,可不经历风雨的历练,又怎么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