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神奇的课文为何从清朝学到现在

我国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6/5464419.html
文|陈卿美你能想象吗?一篇语文课文,至少学了七八代人是什么感觉?你的太祖学过、列祖学过、天祖学过、高祖学过……也就是说,我们的父亲学过、爷爷学过、曾爷爷学过、曾曾爷爷也学过……什么样的语文课文有这么魔力呢?不是论语、不是成语,而是一则以西方寓言故事为内容的课文——《乌鸦喝水》。《乌鸦喝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小学课文里的经典篇章,目前一年级小学生就已经开始学。故事很简单,乌鸦口渴找水喝,遇到一个水瓶。由于水瓶里的水太少,乌鸦喝不到。折腾半天,乌鸦发现,放进石子后,水瓶里的水就会上升。于是,乌鸦不断叼石子扔到瓶子里。最终,乌鸦如愿以偿喝到了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人错把乌鸦喝水的故事当成了中国传统经典,其实不是的。此故事来源于伊索寓言,是典型的西方文化。文化虽不同,故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就像人们熟悉的另一个故事——龟兔赛跑也不是产自中国,同样是出自伊索寓言。近期,笔者在查阅古籍时发现,早在清朝的语文课本里就有《乌鸦喝水》的文章。这是光绪年间初等小学使用的国文教科书,也就是小学的语文课本。在第五十三课中,就是乌鸦喝水的故事,还配了插图。此篇课文名为《鸦》,课文内容简短精炼。(图片当时没有保存,复查又没有查到)“老鸦渴甚见庭有水壶欲饮之壶深水浅鸦竭力伸喙卒不得水仰首若有所思忽飞去衔小石至投壶中往返十余次石积水升鸦渴遂解”此课本是光绪三十年出版,也就是年,那时还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比较费劲。关于乌鸦喝水的故事,这是目前发现的的时间最早的课本,相信在光绪朝以前,乌鸦喝水的故事很可能也已经在课本里,因为伊索寓言早在明末就已经由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由此可以推测,至少四百年前,中国人就知道了乌鸦喝水这个经典故事。清朝的小学生在学,民国的小学生仍在学。笔者又找到了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同样有《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图有真相。此课本出版时间不详,只知道是民国时期。在第五十四课中,课文写到“有一鸦甚渴见水瓶下饮之水仅半瓶喙不能及乃衔小石填瓶中石满水溢鸦乃得饮”。由于此篇课文也没有标点符号,基本可以推定,出版时间在年代以前,因为年才开始全国正式推行使用规范标点。此课本应为民国版本,网上大都流传为清朝课本同是乌鸦喝水,清末的课文与民国课文相比,前者基本还属于文言文,而后者已经很通俗,就是白话文。有意思的是插图,清末的插图,水瓶大小比较适中,符合故事本意。反观民国的插图,水瓶则很夸张,肚大腰圆,不知乌鸦要用多少石子才能喝到水。本来就饥渴的乌鸦,折腾半天,差不多也渴死了。在今天的小学生语文课本中,依然有乌鸦喝水的课文。如人教版(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十三课就是《乌鸦喝水》一文。现在的课文与清末、民国时期的课文明显不同,不仅字数达到了百余字,而且文体更加口语化。“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么多“了”,如此口语化真的好吗?有意思的是,今天的课文版本众多,插图也各式各样,瓶子形状不一。有较真的物理老师做了实验,发现大多数瓶子无论放进多少石子,乌鸦都无法喝到水。比如民国课本插图那种大肚瓶子,乌鸦费半天劲,衔来那么多石子,最后还是喝不到水,估计乌鸦会一头撞死在瓶子上。一则西方寓言故事,何以流传这么久呢?要知道,从清朝到今天,一二百年,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朝时没有的,民国可能会有,今天也可能会有、也可能会没有。但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竟然一直“霸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让国人祖祖辈辈都在学,不能说不神奇。但更神奇的是,因为插图也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没有质疑,就直接当成了真理。不知道在伊索寓言里,是否有插图,估计那时的外国人貌似也没有怀疑。乌鸦喝水的故事之所以长期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达一百多年,大概是因为故事本身只与科学有关,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无关。乌鸦喝水,本身就是一个物理原理,属于普及简单的物理知识而已。虽然常识也会有问题,不过还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故事里的乌鸦是黑是白,没有争论,也不涉及中西方文化冲突,更碰不到意识形态的红线。说白了,就是无毒无害的一个故事,任何时期都可以拿来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