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二战前拯救美国大萧条的著名策

二战前爆发了世界著名的“大萧条”,它是指年至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此前的美国国力蒸蒸日上,经历了“柯之芝繁荣”,股市暴涨,欣欣向荣,几乎各个人做着发财的美梦。可是突然之间,几乎从一夜之间人们似乎从天堂跌入了地狱之中。只有烟草、酒水业因人们借以消愁的需要还保持繁荣。

这场大萧条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为了应对它带来了大规模失业等社会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德、意、日等国法西斯势力抬头,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则是通过“罗斯福新政”来解决了。其中的著名策略就是“炉边谈话”。

为什么叫炉边谈话?这是因为罗斯福总统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录音采访的谈话,是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进行的(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了扩音器)。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谈话方式?罗斯福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炉边谈话”一词,就此定名。

第一次“炉边谈话”是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罗斯福在他的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

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进行“炉边谈话”?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获得人民支持来抵制资本家的反对。

当时的世界普遍流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手段,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有句著名的自由派经济口号叫“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这种理论在美国长期盛行,对罗斯福新政是个重大的抵制。从现实社会来讲,由于新政增强了工人权力,对资本家有限制,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有的说“这是从《共产党宣言》上逐字逐句抄下来的”,有人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

所以,面对这么多的抵制,罗斯福要一改美国自由派的传统,实施强有力的经济管控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要从资本家的对立面即工农群众那里来获取支援。所以“炉边谈话”这种形式就成了有力的原则。

第二,便于进行“软”宣传。

《伊索寓言》中说北风不能使行人脱掉棉衣,阳光却可以做到。宣传上也是如此,硬性的宣传过于生硬而难以让人授受。俄罗斯的沙皇曾因饥荒时期强制农民种高产作物马铃薯而引发了“马铃薯暴动”,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许多农民不知道它的好处,误认为这种作物有毒。

所以在“新政”的宣传上也是如此,很多政策的发布需要舆论引导,实行“软宣传”。所以罗斯福就用了“炉边谈话”这种亲民的大众传播手段作为政治性公关活动。

“炉边谈话”使罗斯福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这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复苏起到了较大作用。

因此“炉边谈话”成为了罗斯福的一个招牌形象。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塑像:一个穿着平常服装的平民,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原来他是在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以后的美国总统也经常使用这种“炉边谈话”的方式进行宣传,川建国同志最近也在运用这种方式。那么,他能将美国从病毒危机中解救出来,重新获取经济繁荣吗?拭目以待。不过,就目前所看,他似乎与罗斯福的能耐还距离着十万八千里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