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小学语文课本,里头生长着繁茂的东西方寓言,像岸边摇曳生姿的丰盛水草,阴凉里滋润水中幼小的游鱼。尤其是伊索寓言里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狼来了的故事,让故事中潜伏的哲思智慧,悄悄开启了儿童的心智,潜移默化,记忆一生,那曾是几代儿童背书包上学堂拥抱的幸福。
乌鸦喝水的故事,早于清朝末年就出现在小学教科书里。在不同时空,这则寓言的标题略有差异,从《鸦》《乌鸦喝水》《口渴的乌鸦》到《聪明的乌鸦》,或中性命题,或明示主题,不一而足。而最大的变动,是文字。
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国民学校《女子国文教科书》第四册第25课《鸦》如是表述:“鸦渴甚,见有水瓶在庭中,欲饮之,瓶深水浅,鸦竭力伸喙,卒不得饮,仰首若有所思,遂飞去,衔小石至,掷瓶中,往返十余次,石积水升,鸦遂得饮。”全文55字,故事便交代清楚,认真是言简意赅。这等行文,不算深奥,但对今日学子,是过高的要求。清末宣统元年前后的风拂着西潮,但毕竟白话文运动还没掀翻巨浪,西式国民学校编写的教材,自然就带着传统文字的姿态。它通篇无赘言余话,平实不腻,我喜欢这种文字感觉,虽然它不合于今日社会。白话文取得主流位置之后,要把这则寓言说清楚讲明白,或得用上三两百字。
民国版本《乌鸦喝水》“龟兔赛跑”,是华文课本里的另一则常青伊索寓言。最早见于年出版的《改良小学新读本》卷二,第七课《兔龟竞走》在文言中带着“于是、然后、不料”等关系连词,泄露了汉语文想要翻墙逆走的时代心思,读着有文白参杂的尴尬:“一野兔与一龟斗走,兔行得快捷,龟行迟缓,于是野兔心有所恃,乃在途中睡息一刻,然后行走,不料龟乃追过前矣。兔虽快走,不能及也。人之为学,若有歇息,则有退无进矣。”
尽管时光不停流逝,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始终透过纸本,犹如一盏不息明灯,长照全球儿童至纯至善的心灵。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是寓言的教育魔力,它不知不觉地植根于人们心田里,从此形影不离,必要时便闪现脑海,成为你生活上的解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