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育史,马丁路德为欧洲教育带来了什

引言

通常把16世纪和17世纪教育描述为是以宗教目标为主导的,这是正确的,但只是部分正确。虽然教育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宗教,但是,即使在宗教改革最活跃的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和人文主义的影响也是明显存在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天主教教育机构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宗教。把年轻人培养成良好的基督教徒和虔诚的天主教徒的想法,主导着他们的全部行为。

虽然这种目标对于新教改革者来说也很重要,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开始拓宽视野,把国家教育也包括进来。一向言辞犀利的马丁·路德大力倡导,儿童教育应该使他们既有益于国家,又有益于教会。只是到了后来,他早期提出的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懂《圣经》的想法有所松动,因为他对普通民众失去了一些信心,认为只要学一些教义问答就够了。对加尔文教徒来说,教会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就意味着,为了上帝的荣誉而进行的教育也能改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了解上帝,热爱并亲近上帝,以便获得救赎。即便如此,在弥尔顿给教育下的很全面的定义中,他也并没有特别提及宗教:“因此,我倡导完整而宽泛的教育,使人们的行为不管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公共场合中,不论战争还是和平条件下,都能够正直、娴熟和宽宏大量。”令美纽斯这位极其虚诚的、热切的摩拉维亚教主教,也认为一切知识归根结底都是由《圣经》传递的,认为儿童并非一生下来就具有人性,而是通过在某种文化中接受教育才逐渐获得人性。

他对一些有关生活在远离人类社会的环境之中的野孩子的报道印象很深刻,这些孩子没有完全具备人类的特征。在某些方面,他的观点与现代的人类学家很相似,后者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夸美纽斯把学校看作是社会的加工厂、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并在改进社会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无论如何,在他看来,教育的目标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宗教层面,因为孩子必须接受教育,而这不仅是为了宗教生活,而且也是为了生活的各方面。

奇美纽斯显然是扩大了教育的目的,甚至还提出了民主教育的目标,因为他反对为贵族设立单独的拉丁文学校的做法,认为在宗教面前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在其他方面,教育的目标在宗教改革时期也得到了扩展。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从新提供的职业教育和教授贫困家庭孩子学会一门技能等方面就可以看出来。经济因素在中产阶级中的影响,使母语教育扩大以便能够满足商业要求的需要。当人文主义的传统融人宗教改革时期的学校之中时,它拓宽了狭隘的宗教视野,使学生接触到了希腊和罗马的世俗文化。

宗教改革的文化的贵族特征,促使皇家贵族设立新的学校,来满足获得军事和社会成就的需要。最后,科学的影响为教育提供了包含科学及科学的教学法的更广泛的课程。为普通人提供的本族语教育信奉路德教的国家。在信奉路德教国家的民众中,传播本族语教育的努力是非常成功的。原来的天主教教区学校在可能的地方都进行了重建,另外还新建了一些学校。印刷书籍的发展使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他的教义问答和赞美诗集,以及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所编写的课本可以传播得更加广泛。

布根哈根在各德国城邦中建立母语学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甚至试图通过立法禁止已有的私立学校。丹麦和瑞典也采取措施沿着马丁·路德的思路改革学校。应该说明的是,摩拉维亚教派也建立了很好的每语学校,但“三十年故争”几乎毁坏了所有这些学校。母语学校的课程包括,阅读圣经,学习路德的教义何答和他图译的《伊索寓言》,唱路德教的赞美诗,另外可能还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进行体育活动,学习一些数学。

基本的“4R学科”以及一些音乐和体育,成为信奉路德教的国家里普通国语学校的主要课程。信奉加尔文教的国家。像马丁·路德一样,加尔文也极力倡导母语教育,以便孩子能够学习加尔文教的教义问答,用母语学习“3R”、唱加尔文教的赞美诗等。胡戈诺派把这种学校模式带到了法国所有可能的地区;德国改革教会尝试在德国西部地区采用这种学校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荷兰,荷兰改革教会建立的母语学校可能是欧洲国家中最好的,这受到了荷兰商业城市的实际需要的驱动。荷兰学校教授学生“3R”以及宗教,这无疑对英国和美国的清教徒以及在美洲的荷兰殖民者产生了很大影响。苏格兰在17和18世纪建立学校的时候,也遵循了同样的模式。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天主教会的教育机构也在宗教改革时期发展了本族语学校,可能是为了应对新教在这个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保皇会和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用法文授课,就像一些女子教育机构一样。甚至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