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会惰化效应
与单独工作时相比,个体在群体中工作时减少努力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当只有一个小和尚在小庙里的时候,小和尚十分勤奋,然而,之后瘦和尚加入后,小和尚和瘦和尚都不愿意多承担,于是努力程度减半,从挑水喝变成了抬水喝,再后来,又加入了一个胖和尚,三人努力程度又降低到了零,最终出现了三个和尚都没水喝的局面。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类似的寓言故事,诸如“龙多不治水”“儿多不养娘”等,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当多个人组成一个群体之后,群体绩效低于所有个体绩效之总和,即群体产生了社会惰化。团队合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当人们在团队中工作时,往往不如他们单独工作时那么努力。一方面,团队总绩效确实在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另一方面,团队绩效增加的效率却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在递减,一个和尚可以努力地挑水喝,2个和尚就变成了抬水喝。02
小和尚最初十分努力地挑水给自己喝,可后来加入的瘦和尚却想不劳而获,搭小和尚的“便车”,于是小和尚觉得自己被瘦和尚当成了“傻瓜”,小和尚就会减少努力。这样,小庙里的和尚就从挑水喝变成了抬水喝。这里实际上就涉及管理学上的两个效应:搭便车效应与傻瓜效应。当群体成员试图占他人便宜,想不劳而获时,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就像那位年长的和尚一样。有时,这一占便宜行为可能也并非个体主观意愿,只是个体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在群体中即使努力也不会对群体产生多大的贡献,所以就干脆不努力了。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有人搭便车,那么对那些被搭便车的成员而言就会觉得不公平,自己的努力被不劳而获的人据为己有了。于是,他们就会有一种自己被当成了努力为他人作嫁衣的“傻瓜”,久而久之,这些成员倾向于减少努力,或者逃离这一群体。人群越大,产生搭便车心理的人也就越多,被搭便车的人减少努力的可能性也越大,就这样,整个群体的绩效就都被拉低了,可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03社会惰化与内在动机
人的动机分为三个大的类别:无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如果能提升工作的趣味性,让个体喜欢工作本身,如探索类工作,那么工作本身就具备了内在动机前提;如果工作本身趣味性不高,但是能给工作本身注入价值和意义,就像告诉虔诚信教的教徒,他的搬砖是在修建神圣的教堂一般,同样能让工作本身接近内在动机状态;而如果工作本身既无趣,也不能注入价值和意义,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外在驱动了,也即通常的胡萝卜加大棒模式。胡萝卜加大棒模式的大弊端就是,员工对金钱的渴望是无止境的,就像吸毒一样,初期少剂量的毒品都能让他飘飘然,之后对毒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直至最后对大剂量的毒品也表现出麻木状态为止。做枯燥乏味的工作时,身边要没有眼睛盯着,没有人围观,工作成果如果不能被评价,个体就倾向于偷懒,这就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说的“陈洋工”现象,也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的“人性是懒惰的”缘起。在这种场景下,一个人时的绩效努力程度要优于把它置身于一个群体中。当个体钻入群体怀抱时,个体仿佛找到了一个安乐窝,倾向于做“南郭先生”。但是,相反的情形却也无处不在。例如在网络游戏中,为什么置身于群体之中倾向于“偷懒”的个体,在游戏场景下却反而更加努力了呢?这说明,除了本身工作的趣味性可以增强人做事的动机以外,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能增强工作的趣味性。如果工作本身是无趣的,做工作的人之间又没有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结,个体自然是能偷懒就偷懒,更多人组成的群体就意味着可以偷更多的懒。但如果工作本身是有趣的,或者即使工作本身是无趣的,但一起做这项工作的人之间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沟通和联结,那么更多人的加入,只会激发个体更多的内在胜任感,也会培养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个体的努力程度,个体在群体中会比单独工作时更投入。以上内容来源于《绩效使能:超越OKR》一书,通过以上的内容,让我们能够看清楚身边搭便车的人。工作中,要尽可能远离搭便车的人。持续不断的学习是这个时代最有竞争力的武器。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启发,请分享给你关心的人。分享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