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光动画十年诚意之作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正在上映,影片的两个主人公李白和高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形态引发人们热议。
相识于年少,同样胸怀抱负:李白,骄傲闪耀;高适,清醒坚定。
一个天资聪颖、风流倜傥、快意恩仇,却一生不得志,最终卷入叛乱,晚节不保,流放夜郎;一个资质平庸、循规蹈矩、勤奋务实、最后锲而不舍、大器晚成,成为盛唐众多诗人中唯一一个封侯之人。
正如手边这本肖复兴的散文集《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中所说:
有得必有失,生命本就是一条流淌的河。
无论何种形态,在短促或者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最终得到平衡。
生命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
我们不必去顾此失彼,不必刻意追求某一点,从而在这生命的平衡里,我们的心态更加从容,生活更加平和,人生才能是一幅舒展的画卷。
读这本书,是深夜四下无人的时候,觉得写得舒缓,深得我心。
虽然小时候断断续续零散在课本中读过他的文章,只知道散文写得好,语言很美。但第一次静下心来研究它,又是另一种心态。
他的文字,就像午后一杯清润的红茶,初品觉得寡淡柔和,但回甘持久,还能品出淡淡的香气。
又像一个生活在当下睿智老者,在一个阳光的午后,絮絮叨叨跟回忆他以前的故事夹杂对当下事物的看法,然后时不时蹦出金句,让人回味。
没有华丽的辞藻,温暖、朴实的文字描述身边日常,看似散漫,却没有废话。而且每一篇短小精炼,平实的描述里蕴含深刻的哲思,给人以温暖和启迪。
01接受所有的不确定,接受生命地不同形态前不久,歌手李玟因为抑郁症离世,看着这样一个遭受生活磋磨而依然刚强阳光活力的人,最后以这样的方式跟人们告别,除了惋惜外,让大家重新审视并重视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问题。
《伊索寓言》里面说到一个长颈鹿和矮山羊的故事:
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着高高枝头上的叶子,没办法走进院子中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所以,作者说,不必为我们的自身的长处而骄傲,不必为我们自身的短而悲观。
久居城市的我们,面对人潮汹涌,倍感孤独。内卷的压力,以及城市钢筋水泥的冷漠会让人心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油盐不进。
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其实,有时候,人心需要一点脆弱,我们太崇尚所谓的强人和硬汉,其实时时都是那样的坚强,像穿着盔甲,举着盾牌似的,会让人受不了。
就像城市处处都变成钢筋水泥,露不出一点见泥见土的地方,就不能让雨水渗进去,自然出一片青草或一匝绿荫。
空调房里一样的温度,氤氲模糊了四季。同住一层楼邻居每天行色匆匆互不认识,人潮汹涌的城市愈发孤独。
如果我们还能在行色匆忙之中偶然被一首陈年老歌或被一点微小的事打动,说明我们还可救药。
02保存善意,从生活的细微处汲取力量书中作者写在天坛曾经看到过一个女孩,对着三棵古树伫立良久,虔诚地敬畏。作者看到了非常感动,因为这样的人不多了。
他说树其实是有灵性的,因为上了古的东西,其实也是神,自然之神。
因为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渺小的,在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也是渺小的。
让我想起了宫崎骏动画里面,为什么总是让我们治愈,因为他总是把自然刻画得入木三分,怀着对自然和人的敬畏之心。
在他的动画里面,经常把古树当成神明,力量和灵气的源泉,比如《猫的报恩》里面灵性的大樟树,以及《幽灵公主》里面,神明一般都隐居在深山,通常都以古老的动物或者植物为化身。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看到农民其实对自然都充满感恩和敬畏之心。
但长大后城市的人们得益于科技进步,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反而丧失了对自然的尊重,久而久之心也变得僵硬,进而丧失对周边小而美的事务感知能力。
作者家不远有个面包房,从小时候带孩子来买打折面包,有个营业员却总是热心的接待,自己却舍不得,总是买打折面包。直到有一天,老了来买面包,刚好看到看到同事和她女儿用心地为她准备生日蛋糕暖心的一幕。
想起小时候贪玩走丢,又被警察叔叔三轮车带回来的经历,顿时对身边的这些小事感到温暖。
正因为素昧平生,点滴小事,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让我们相信艰辛乃至丑恶却存在温暖和希望的最朴素的力量。
我们要学会在生活细微处汲取这种善意,让内心始终有柔软之地。
03修炼稳定内核和情绪,找到定力和平衡书中写了一个邻居,因为疫情闭门宅家,我总是担心是否平安。直到一天小屋重新亮起灯光,主人回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在这种不确定的当下,祈求平安顺遂是每个人的美好祈愿,但我们必须接纳生命中种种变故和跌宕。
他说,生活中,并不是每天都会下雨,也不是每晚都出星星,花好月圆总是属于少数人,月白风清总是属于幸运儿。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日子,都是庸常琐碎、寡淡无味的,甚至会有许多苦涩和不如意,怀才不遇会折磨更多。
但我们仍然心存希望,学会在苦中作乐。
比如书中写到一个在等候公交车间隙的女孩挑起了华尔兹,楼下收发室小伙子,哪怕是窗前小黑板上的邮件通知信息,也要一笔一划认真写成斜体美术体;比如往上看到一个小区保安辞职信都写成一唱三叹的赋体。
正如那句话所说,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当下,不确定是常态,这需要我们要有稳定的内核和定力,要有所畏惧,有所信仰,有所坚守,才能拥有平衡的能力。
结语:要有信仰和追求,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说世界上有些人是应该记住的,因为心无所持,犹如荒漠,撒下再多的种子,难以发芽。
比如虚云大师,活到一百二十岁,临终前留给世上最后一副墨迹,是一块碑刻,写着“应无所住”。作者认为应该摘自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精神上的追求,永远高于身外之物无畏的争端,新才能够澄清明净。
了解到虚云大师生平在战火纷飞的混乱年底啊,极力保存下寺庙里的国宝木雕罗汉,并在百岁的高龄,接手重修被毁坏殆尽的寺庙,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应无所住,应该是指个人的修心,洗去尘心,而面对国家、面对正义尊严的时候,则要有信仰和初心。
当下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依然感觉不堪重负,压力山大,或许该适当放下身外之物的追求,同时,要保有一点自己的信仰的初心。
就像这本散文集,区别于带着目的和功利阅读的工具书,或许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无用,但在倦怠的当下,我们也需要这样感性书本的调剂。
暖心又散漫,让我们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
适当抽离当下纷繁紧张的生活,给自己留一块精神栖息地,也因着这片精神家园的滋养,才能看得见众生、看得见天地、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