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记得《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农夫在寒冷的冬天发现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他心生怜悯,把它放到自己怀里,用身上的热气温暖它。蛇苏醒后非但没有感恩农夫,反而咬了他一口。农夫临死前后悔地说:“我怜悯恶人,我该死,应该受报应。”
很可惜,如果这位农夫懂得一些大脑知识,他就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了,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构造与蛇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人类有“三个大脑”,而蛇只有“一个大脑”。
起初地球上并没有生物,海洋中首先出现“复制子”,单细胞生物接着进化为鱼类等生物。约3.6亿年前,它们开始向陆地进军,爬行动物诞生,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长出了“本能脑”。
“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反射模块,比如饿了知道吃,冷了知道取暖等最基本的求生反射模块。
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体温随外界变化的特性也让它们无法在寒冷的环境中活动,但依靠这种简单的本能反应,它们不仅生存了下来,一些动物还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比如鳄鱼、蜥蜴、蛇等。所以很多学者把本能脑也称为原始脑、基础脑、鳄鱼脑、蜥蜴脑,或者干脆叫爬行脑。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出了情绪感觉,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知道在恶劣环境中趋利避害。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在哺乳动物中,猴子经常被人类当作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因此情绪脑通常也被称作猴子脑。
直到距今约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
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当然,也有人喜欢称它为理性脑或思考脑。
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现在,让我们回到“农夫与蛇”的故事。我想你一定明白为什么那条蛇会“反咬一口”了,因为它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发达的情绪脑,不知感恩为何物,所以只会依据本能行事,遇到危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而愚昧的农夫竟然以为蛇和人类一样有善恶之心,会知恩图报,结果使自己命丧黄泉。
令人欣慰的是,高级的理智脑是我们人类所独有的,它使我们富有远见,善于权衡,能立足未来获得延迟满足,从这个角度看,本能脑和情绪脑确实要低级些。不过我们若是因此而沾沾自喜,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因为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第一,从出现的年代看,理智脑相比另外两个进化的时间实在太短,万年相比起亿年微不足道,如果把本能脑比作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可想而知,这个宝宝再聪明,若是在两个成年人面前,也会显得势单力薄。
第二,“三个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如果不需要准确的数字,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算起来各阶段时间相差约10年,所以在人生的前20年里,我们总是显得心智幼稚不成熟。在校学习的同学们正好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从神经元的角度看,我们的大脑里大约有亿个活跃的神经元细胞,而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所以它们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同时,它们距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
第四,从大脑的运行速度看,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比较低级,但它们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我们的呼吸、心跳、血压……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0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相比起来简直弱极了,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这也是为什么集中精神思考问题没一会就会很累。
种种迹象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来自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因为它们以为自己还处于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生存是第一要义在原始社会,主要任务是生存,与生存无关的消耗被缩小到没有,本能和情感做出的决定是让我们最舒适生存的决定。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同样,为了生存,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而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行为则深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欢迎。
可见,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与学习、成长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被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来代指它们显然更加贴切。
所以,一切都明了了。我们抗拒学习,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强大。我们明知道学习很重要,但背后仿佛总有人怂恿我们再玩一会儿;我们明知道沉迷手机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无法从上面挪开……每次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对抗的时候,败下阵来的总是理智脑,甚至有时候它还没来得及启动,身体就已经被本能和欲望“劫持”了。
所以,不需要太过于责怪自己总是沉迷享乐,不愿上进,这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基因决定了你会这样做,每次学习的举动都是这三个大脑的博弈中,理智脑胜利,所以,怎样多多的给理智脑加码,让它多打一些胜仗,将会对你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最起码能让自己忍不住玩手机的次数减少……
下面几篇文章将专注讲一讲如何调动理智脑,让它在博弈中不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