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八十年代课文的喜欢,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里面的经典课文,这些课文或是积极向上,或是赞美时代,或是童趣满满,或是启迪思想,这样的经典如果不一代代的流传下去,总是让人感觉遗憾。
从八十年代那套让七零八零后想念的“最好的一套教材”,到现在已经差不多四十年了,现在的教材肯定改变很大,因为教材毕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但教材立足于教育人的载体,好的课文一定是有生命力,那么,四十年过去了,还有哪些经典课文保留在现在的课本上呢?
一、新时代的课本保留的典型老课文几例对比开篇要提的当然是叶圣陶的《小小的船》,这篇充满童趣与幻想的小小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它的影响可不一般,从八零后的一年级,到现在孩子的一年级,都有它的身影,其中的插图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给学生的感觉每个时代也不一样,但仍是被作为经典课文保留了下来。
当然现在也有些人对这篇课本提出了质疑,认为“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实际情况不太可能,但很多七零后、八零后都站出来解释,在他们小的时候,晚上抬头看到的天空,还真是这样的,再说了,这篇课文本身就有很多童趣的幻想之美,以大人的心态去计较本身就是不对的。
王维的这首诗《画》也被保留在了新的教材里,这个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写的太好了,而且非常符合孩子探寻的天性,保留下来,无可非议。
《猴子捞月亮》作为一个童话课文,也被新课本保存了下来,没有争议,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课文,同时也有传播着科学知识,读起来非常难忘。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选自《伊索寓言》里的故事,一样也是既有趣,也在讲道理,也被保留在了新课本中。关于这篇课文,后来也有人也进行了解读,说乌鸦实际上用这种方式喝不到水,也是一种用大人的所谓严谨心态,去看少年的心理,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要了解的重点不在这,他们学到的是一种精神和智慧,如果用大人的那一套思维去编辑教材,只怕是冰冷无趣的吧?
《小公鸡和小鸭子》这篇老课文也被保留了下来,新课本注明,“本文选自《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年版”,四十多年过去,小公鸡与小鸭子的友谊之深,值得学习。
《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作者是罗亚,竟然是一名音乐家,这篇以动物为形象的科普课文非常有趣,画面感非常强,读起来行动有趣,感谢这位音乐人,至今让这篇课文还在学校流传。
二、具体保留下来的经典课文有哪些?新教材具体保留的经典课文,除了以上有代表性的几篇,具体还有多少呢,在这里我们从第一一列下来:
《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马过河》、《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富饶的西沙群岛》、《司马光》、《手术台就是阵地》、《蝙蝠和雷达》、《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西门豹》、《琥珀》、《猫》、《记金华的双龙洞》、《少年闰土》、《草船借箭》、《景阳冈》、《威尼斯的小艇》、《落花生》、《将相和》、《猎人海力布》、《鸟的天堂》等等。
除了这些,我们以前认为已经删掉的,一些经典的革命英雄的课本有的也保留了下来,比如说像《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等,应该说的是,这样的课文可千万不能随便换掉或是删掉,这是我们的骨气所在,精神所在,如果教材中没有这样的课文,很难想像,我们拿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三、经典课文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影响四十多年来,每一篇被流传下来的老课文,其实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的课本曾经拿掉又回来,也有的直到最近这几年才从教材上删除的,不能说编写者做得是不是都对,但对于钟情于这些经典课本的人来说,很多老课本的删除,还是在心里有些遗憾。
我们明白教材具有时代性,但教材的主要目的应该还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意义,为什么现在的课本里的很多课文,读起来有如嚼蜡,感觉不到任和知识营养,甚至感觉如同顺口溜,就是因为这些所谓的课文生命力不强,过几年看着不行了,又删了改别的内容,教材这么改过来改过去,对教育价值的影响,对孩子心性的熏陶,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
老课文的经典就是来自于经过了几代人的实践检验后,认为是有效果的,对知识传播有帮助的,在教育的深意上是有层次的,因此它才能被现在的教材保留下来,比如说单单就《要下雨了》这篇课本来说,从年版本里与童话原作还是比较接近的,到现在虽然进行了一些删改,而且还少了一个“小蜜蜂”的内容,但是基本教义是没有变的。
时代造就了经典,好的课文一定有它的生命力,一定让学过它的人难忘,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所在,感谢现在的课本里还能找到这些经典的课文,希望以后更不要给后人留下更多的遗憾,只有永存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