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隐藏彩蛋

北京看扁平疣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44646.html

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页面,有下面一幅插图。

有学生问我,老师那个图一个人在船上,是画的刻舟求剑的故事吗?还有个家长说孩子也问过,家长就给孩子天马行空地讲了——画的是船上的老人的帽子被鸟给叼走的故事,然而,这些猜测和讲述都是错误的,因为真相只有一个。

寓言故事为主题的第二单元

要想弄清楚画的意思,首先要看看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组元,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之后,第二次以文体组元,编排了4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4则寓言故事涵盖古今中外,有中国古代寓言、当代寓言,也有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文体有故事,还有诗歌。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幅画肯定是寓言故事。

真相

有同学说这是刻舟求剑,通过观察图,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而且还有画了一只鸟,其实这幅画画的寓言故事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图上画的正是:鹬、蚌和渔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是和本单元的守株待兔一样是一个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基本解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读音是yùbàngxiāngzhēng,yúwēngdélì。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出处:

出自两汉刘向的《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揭示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应该互相谦让,互相礼让,退一步海阔天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总结

多么有意思的课文插图,如果你仔细研究部编版教材,有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的“彩蛋”哦,需要小朋友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严谨探究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哦。

“守株待兔”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三衢道中的作者是谁,恐怕你真的读错名字了

说说《守株待兔》中“折颈而死”的“折”字读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