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辟谣小学课本封面二胎变三胎但课

#课本封面二胎变三胎#

01.纸片人都三胎了?

虽说开学还不到半个月,但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网友们是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群体的探讨。

先是前段时间双减政策下对小学生学业的影响;之后是“防沉迷”政策下小学生如何度过首个近乎无游戏周末;再来就是9月14号关于小学教材的解读---

有细心的家长发现小学的语文课本有了变化,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封面画着两对男女,从一些外貌特征中可见,这四人似乎是一家四口---

而在六年级的课本中,这个家庭的人数似乎从四人增加至五人(多了一个女孩),原本年纪较大的女生变得更加贤惠,正在教孩子写生,而孩子们的父亲并不在画面当中。

一年的时间,这个家庭就从二胎变成三胎,这一有趣的“变化”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共鸣、热议---

还有网友解读到,该家庭的居住环境由中式合院变为下沉式花园的下叠,档次有所降低,是否也意味着在折射某些现象呢---

待话题还没发酵,人民教育出版社就前来“辟谣”:五年级课本中,年纪稍大的男女其实是“小哥哥”、“小姐姐”,并非是孩子的父母,既然不是直系亲属,就没有“二胎”、“三胎”这一说法,请网友不要过度解读和联想---

据人教社介绍,语文小学阶段的封面内容,选择了风筝、皮影、脸谱、对联等12种中国传统文化与中与孩子贴近的题材为表现点,分别对应小学12册的题材;

封面中的人物也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适当兼顾与教科书使用世界相对应---

其实在上半年,也有细心的家长发现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封面悄然发生了改变,原本一家三口到公园放风筝的场景,在改版之后变成了一家四口一起逛公园(还是同样的姿态,只是风筝变成了装着小宝宝的手推车......)---

对此网友也猜测,课本在与时俱进,积极响应二孩政策,果然任何事都应该要从娃娃抓起啊。

有媒体就针对此事采访到了相关教育工作者,受访者表示:课本之所以要改版,是因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原本就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及时跟进实时是情理之中---

这样的解释印证了网友们对《道德与法治》封面的解读,有这样的例子在先,无疑是为五、六年级语文课本封面的改版增添几分内涵,因此即便人教社出面做出解释,部分网友们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毕竟这也不是人教社第一次为教育孩子而在课本上“动手脚”了。

02.超人说的就是这位父亲吧

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则有一篇叫《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课文。讲述的是在某年洛杉矶地震中,一位父亲历经38小时的挖掘最终救出儿子及其同班同学的感人故事---

然而这样的故事,在几年前就曾被国内某校长怒批过---

先是课文的背景与史实并不相符。文中写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父亲在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七岁儿子所在的学校...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然而事实上,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的时间是年1月17日的凌晨时分,在这个时间段,教学楼里不应该会有学生---

此外,校长还指出:课文中提到这位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其他家长、消防员、警察劝他放弃或停止这样危险的行为,见这位父亲态度坚定,劝阻的人都纷纷离去,没有参与救援。

为了衬托父亲而把其他人塑造成冷漠的人偶,传递这样的思想是否合情合理?---

况且,这位父亲在“历经38小时不眠不休的挖掘后,竟将毫发无损的儿子及其同学成功救出”这样的情节同样不符合常理,完全是把这位父亲写成了精神力、体力远超于常人的超人。

虽然这篇饱受诟病的文章屡经修订,但似乎也只是修订地震发生的时间,对于其他存在的问题情节并没有做出修订。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该文章,确实存在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但作为小学生的课文,重要的还是其传达的思想内核能否启发小学生---

显然,《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要传达的就是“灾难中见真情”、“伟大的父亲”和“勇敢的孩子”等思想。且多次修改故事的时间,不也是在表明该文章并非改编自真实故事,只是纯粹的为歌颂精神而创作的故事吗?

03.乌鸦喝不到水

再把时间往前推移,在低年级的课本当中,有一篇《乌鸦喝水》。讲述的是一只饥渴的乌鸦为了喝到窄口瓶里的水,不断往瓶中扔小石子,通过空间的积压让水位升高,最终成功喝到水的故事---

课文以拟人的手法,教育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是要善于观察周边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有网友就曾用乌鸦和窄口瓶做过实验,发现无论乌鸦往瓶子里投再多的小石子,水也上升不到瓶口的位置......这似乎也是一篇罔顾事实的文章?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是《伊索寓言》里的一篇故事。众所周知,《伊索寓言》是古希腊预言家伊索以自己的经历和写作经验,改编当时流传的民间故事,借此来传授为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本就改编自一个虚构的故事,且创作寓意又是积极的,又为何还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呢?---

04.牛顿没有被苹果砸

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叫《苹果落地》的文章,讲述的是物理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沉思的时候,碰巧被一颗落下来的苹果砸到头后并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对于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的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故事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启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牛顿要是没被苹果砸中脑袋,到现在人类可能都还不知道东西为什么会往下掉。

直到进入中学,我的视野不断开阔、思考也逐渐深入,方才明白这个故事的真实面貌---

早在年,英国皇家学会公开了部分科学著作原稿的电子版,其中包含了古文物学者威廉·斯蒂克利关于牛顿的生活回忆录。

在这份回忆录之中,详细的记载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契机和经过---

回忆录写着:“某日,威廉与牛顿共同在苹果树底下聊天,牛顿对威廉提到他经常坐在苹果树下思考关于重力的问题,且对重力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正当牛顿还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一颗苹果掉到地上打断了他的思绪。以这个苹果为契机,牛顿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垂直落向地面?为什么不是斜着落下或飞向天空?”。

由此可见,苹果确实给了牛顿灵感,但苹果并没有直接砸到牛顿的头上(补充一个知识点:其实在牛顿写出第一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时候,他还只是认为引力只是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并不清楚地球上的物体也存在这个力的)---

虽在长大后发觉自己曾深信不疑的故事有假时,多多少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然而冷静下来后思考,还是悟出了出版人的用意:这篇文章,就是要学生学习牛顿这种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精神。而我之所以会领悟至此,也是因为我经过了冷静的思考---

看来,这篇文章的巧妙之处在于,即便事物有假,也要懂得去思考真相,而非盲目迁怒。对于上述故事,不也是在长大后经过思考、查阅资料,才懂得其中深藏的道理吗。

05.最后

这一篇篇看似“无厘头”的文章之所以能被选上教材,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积极并且符合受众(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吗?

无论是思维还是判断能力,小学生都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很难去理解大人口中所谓的科学、历史、政治。对此,小学生也只能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接收道理,通过这些道理的堆积,最终树立正确的三观---

而身为教育者的大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孩子们更好的吸收这些知识。

一直以来是如此,以后也会是如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