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河童和中国河伯,在动画创作上

河童是日本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妖怪之一,它最早即为祈雨的河神。近代以来对河童的研究增多,柳田国男在其《山岛民谭集》中探讨了“河童驹引”的传说,探明河童传承的本质。

受柳田国男研究的影响,日本学者在后续研究中认为水虎、河伯本是古代日本人信仰中的水神,没落后变成了河童。

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认为河伯、河童、水虎广泛意义上是一样的,只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叫法。

大量绘画及文献资料将河童怪异的外形、多变的性格,以及喜爱捉弄人、擅长相扑的形象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河童与中国的河伯同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自古便有祭祀河伯的传说,河伯又被称为河神、水伯、冯夷、冰夷。

在屈原的《九歌·河伯》和《山海经·海内北经》中,河伯被描述为“乘水车”“驾两龙”的男子,常以气势磅礴的水神形象出现,在《九歌·河伯》中是风流潇洒的美男子,在《抱朴子·释鬼篇》中则是鱼尾人身的模样。

河童与河伯在形象上都有人兽组合的特点。《本草纲目》中记载着水虎的外貌,它的外表大约为4岁左右的儿童,有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头顶还有一个装着水的碟子,像是多种生物的混合体。

在动画中的日本河童和中国河伯形象差别很大,由于河童常年栖息在山川河流中,与自然的关系密切,一些动画作品会常将它与环保问题联系起来,如《河童之夏》开场就以人类过度开发及破坏自然环境而导致河童一族濒临灭绝的局面而展开。

而《千与千寻》中的河神则是一个浑身布满污泥和垃圾,散发着恶臭“怪物”。

而中国动画中的河伯仍保留着神话特征。中国动画作品《十万个冷笑话》将《伊索寓言》中樵夫与赫耳墨斯的故事情节融入河伯这个角色,将河伯的形象与西方神话传说结合,且由于《十万个冷笑话》动画本身轻松搞笑的风格,使河伯的形象更加呆萌可爱。

动画作品《河神之鼓》融入了英歌舞、潮州大锣鼓等与河神祭祀有关的潮汕民俗及民间传说,从侧面烘托河神的形象,营造出更加神秘原始的氛围。

通过两国动画形象的比较可以看出,日本动画在前人传说的基础上为河童注入新的元素,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使它们从纸上走到荧幕上,真正“活”了起来。

在人物角色的塑造方面,日本动画在创作妖怪形象时显然更偏向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并善于将社会现象和问题投射到角色身上,使其更加复杂化并富有深意。

中国动画在对河伯塑造上,也同样善于吸收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但在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上仍欠缺深度考究。

日本妖怪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其与当下社会问题、流行文化的完美融合,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动画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和创作思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