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两则新闻,不得不让笔者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
01
2月25日,四川眉山东坡区警方通报,13岁少年因家庭琐事将母亲卓某杀害于家长。死者的叔叔告诉记者,案发的小区住所常年由这对母子居住,卓某的丈夫大约7年前因患癌去世,孩子由卓某独自一人抚养。
母亲为了孩子拒绝再婚。据网友反映,母子俩发生争吵的原因是妈妈不让儿子玩手机,儿子由此怀恨在心,砍杀了熟睡中的母亲,然后自己主动向公安报了案。
虽然案件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但从现有知道的情况看,可以得出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一是单亲家庭,两母子相依为命;二是母亲为了孩子拒绝再婚,一切为了孩子;三是孩子对母亲的积怨应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见母亲平时对孩子的管控是很严厉的,也许就是容不得儿子有说“不”的时候。
02
而另一则近日被网友拿出来热炒的新闻就是,贵州安顺西航派出所内,一位大学女教师向15岁的儿子下跪,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和儿子断绝母子关系。
据悉,在这位女教师未婚先孕,与前夫仓促结婚,后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
离婚后,女教师将儿子寄养亲戚家,自己则继续读书深造,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校时与现任丈夫结婚并生下双胞胎,后将与前夫所生儿子从亲戚家接回,但儿子似乎并不“买账”,频繁殴打其母20余次。
女教师对此难以忍受,于是出现在派出所下跪,并要求脱离母子关系的一幕。
现代版的“断绝母子关系”虽然让人感觉可笑,但从这个个案中,我们仍然能得出一些关键的信息,一是女教师放任孩子,几乎缺席儿子的成长过程;二是再婚后的女教师企图修复母子关系时,局面已无法挽回。
子女教育一直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教育无小事。
从以上两个个案来看,反映了教育问题上的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控制,二是过度放任。
03
越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行为越容易失控
控制型父母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没有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很多时候将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稍有不服从就用父母的威权去震慑。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夫妻关系不和谐或失去丈夫的时候,往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完全丧失自我,活着的一切就是为了孩子,这种情形下更容易产生对孩子的控制欲。
“你就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入侵对方的心理边界”。心理边界看不见,摸不着,但能保证个体的独立,父母将“我的想法”代替“你的想法”的行为,本身就是入侵了孩子的心理边界。
越被父母控制的孩子,行为越容易失控,当孩子觉得“忍无可忍”的时候,一方面可能会作出对父母的极端报复性行为,另一方面当他感觉自己对父母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只能对自己作出极端的行为,也可能收敛起自己的个性,变得懦弱怕事,随波逐流。
关于孩子对父母作出极端行为的例子并不少见:
年7月11日,北大高材生吴谢宇弑母,从小被视作高智商天才的他,一切表现得很完美,但这种完美似乎不真实,有人形容是“在母亲高压控制下的强烈自我克制”。这种精心策划的弑母行为,被称为是“对自己妈妈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报复”。
年12月2日,湖南一名12岁少年因抽烟被母亲训斥而弑母,事后问他为什么杀人,回答是:我没有杀人,我杀的是我妈。
年3月16日,江苏建湖县13岁尖子生弑母,原因是母亲要他做作业不想让他玩游戏,并摔坏了他视为伙伴的手机。
孩子对父母的控制欲的反应有可能从报复父母,变成对自己的报复。如经常见诸于报端的,青少年不堪父母的严管而选择自杀的为数不少,有的也会出现各种极端的行为,自虐、离家出走、女孩与人“私奔”等。
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极端的报复行为可能是少数,但多少会对父母存在“怨恨”,不会真正地爱父母。
新闻的主角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就是学霸,考上北大生物学系,后赴美国名校读研。
然而光环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04
越被父母放任的孩子,行为越放纵
法国教育家卢梭“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对孩子的放纵溺爱,等于将孩子推向不幸的深渊。
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捕获,被牵到刽子手那里。
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申购,捶胸恸哭。儿子转过身来,说要对他说句心里话。
母亲走近去,想不到的却是儿子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
痛恨地说“假如我初次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落得今天的下场呀”。
古语有云:细时偷针,大时偷金。对孩子溺爱,小时候不作管教,孩子大了就错失了管教的机会。
上文女教师向15岁儿子下跪,请求脱离母子关系的例子中,很显然就是妈妈错失了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在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缺席了孩子的教育,任由孩子“野蛮生长”的结果是无法修复的母子亲密关系。
古语有云:三岁定八十,今天对孩子纵容,明天你就要咽下这个教育的苦果。
05
教育应坚持张弛有度的原则
过度控制,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反作用力,控制只会让孩子反感,或者是叛逆;过度的放任,只会让孩子无所顾忌,更加顽劣和放纵。
因而,教育孩子应该遵循的是张弛有度的原则,适度的管教和适度的自由相结合。
适度的管教以高质量的陪伴为基础。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错过了陪伴的黄金期,就真的没有办法弥补了。
适度的管教以规则意识为导向。没有规则和秩序意识的人有多可怕?
这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欧洲的求职故事。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各方面很优秀,但是求职时却处处受阻。在一次求职失败后,他终于忍无可忍怒气冲冲地质问该家跨国公司的人事经理,说公司搞种族歧视。
人事经理肯定了他各方面的优秀,但同时提到“我们查到你有两次地铁逃票的记录”。
中国留学生反问“就为这点小事不录用我?”。
人事经理说:“这不是小事,你不守规则,发现规则的漏洞后,恶意使用规则,虽然你被发现有两次无买票,但我相信这背后肯定有几百次的逃票经历。
如果我们公司管理有漏洞,你同样会钻管理的漏洞,我们不敢冒险录用你”。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以前是儿童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期,教育孩子规则和秩序是家长的责任。
适度的自由以尊重孩子的心理边界为前提。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属,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权利,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正面管教理念提出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
教育好比一个木桶,如果你箍得太松,桶就会散掉,反过来如果箍得太紧,那木桶就不会经久耐用。因而,适度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