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散文品读人民资讯

□吴建荣

今天又读了《钱钟书散文》中的两篇。散文里这位可爱的老人(原谅我,在多年前读了《围城》和杨绛介绍钱钟书的文章之后,就不可磨灭地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展示了不同于小说的另一面——作为一个研究学者的厉害之处。他的散文仍然很好玩,但是你需要读进去。而这样的文章,读进去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之前的很多次,我都读不进去,因为我跟不上人家的思维节奏。我从前看文章只想一目了然。但是,读老先生的文章,你要全身心投进去慢慢品味,才能发现那一句又一句闪着光的宝藏。

今天读了他的《读伊索寓言》和《谈教训》。

突然发现如果试图像介绍其他的文章一样介绍钱钟书的文章,是做不到的。先生文章所含内容太丰富,而所有的内容都有意义上的关联和推理。如果我想介绍文章内容,所需要的文字可能比文章本身还要多,介绍的时候肯定无法比作者本人更加简明有效,最后还不一定能说清楚。

比如比较简单的《谈教训》。我是先看前一篇《读伊索寓言》,发现读不进去,而读这一篇竟然慢慢地读进去了,这时候周边人的声音,我一直边看书边吃的零食,都停止了。我沉进去就像在解一道思维缜密的数学题,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步步地拽着绳子紧跟作者的思维节奏。

《谈教训》开首说的是:嫌脏所以表示爱洁,因此清洁成癖的人宁可不洗澡,而不愿借用旁人的浴具。后面结论:“所以不配教训人的人最宜教训人,愈是假道学愈该攻击假道学。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依照莎士比亚戏里王子哈姆雷特骂他未婚妻的话,女子化妆打扮,也是爱面子而不要脸(Godhasgiventheeoneface,butyoumakeyourselfanother)假道学也就是美容的艺术。”

因无法概括,所以只能引用。

以这样的开头而谈教训,就像迷宫游戏,入口和出口似乎毫无关联,你不能省略每一步,更不能跳过任何一个路口,否则你就陷在里面出不来了。我很想概括一下文章以向读者介绍本文的中心思想,但发现完全无法概括。退一步讲,即使我可以,费很大的劲总结出来,最后简化概括,向读者说明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即使我能做到,实际上也是一种损失,是读者的损失,因为就像我直接从迷宫的入口指到迷宫的出口,读者则完全丧失了顺着作者的思维走出迷宫的乐趣,何况在这过程中实在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包括内容和语言,典故和现象,古今中外,幽默的讽刺的,令人发出不同的笑。

这本书我最先读的《论快乐》,看到里面好几句熟悉的经典短句,被流行普及了的。而看了文章才发现那不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趣味从书里挑出来的几块碎玻璃,真正精髓的东西因为有了深度,并没有被理解到。又看了这本书的其它文章才发现相比之下,《论快乐》算是其中相当浅显通俗的了。

看了先生的文字如果说有一点确定,则可以说是:我终于明白写文章其实第一先要有趣,而绝不能强求正确。这是我从前写文章一贯的思维暗线。总是觉得要写得对,无论写什么,总也无法摆脱内心想让别人点头的渴望。被这样的内在渴望所左右,文字总不免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躲避,似有似无的讨好,就像掩在清高下的卑怯。要下一个人人认可的正确结论,如果能得到惊艳效果就更好了。而最后这一点,总是会令文章不可避免地面目可憎起来。

钱老先生则好像在把玩文字而深得其乐,在他心里,只有文字而完全排除了其他,完全是小孩子沉浸在游戏中达到完全忘我的状态,世界、名利、包括岁月加诸的痛苦和得失都不存在。这样的心无旁骛,即使是身处牢笼亦无法禁锢。相反的是,我们每日感到拘束,无往而不在牢笼之中,其实,真正束缚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欲望,对结果的看重,对名利的算计已浸入骨髓。我们无法完全沉浸于文字之中,无法放飞思想的翅膀。而只要我们一日不看到自己的执念,就无法摈弃掉内心的羁绊,亦无法感受飞翔的乐趣。

钱钟书先生的文字里丝毫不涉及以上的内容,但是我读了以后却生出这样的想法,也许是字里行间如水般流淌的自在给了我启示,就好像看到水的清澈想到自己的污浊。这些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字,天生带着自由的呼吸。

这样的文章,我记忆中没有读到过第二个人的。其思想之自由、逻辑性之强、语言之幽默都是现在的文字望尘莫及的,虽然其量浩如烟海。因而我强烈向年轻人推荐,无论是学工学理抑或学文的,都要一读,即使单单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看,也受益匪浅,何况还有那么丰富的知识面,更何况还那么好玩有趣。

继续又看了几日,觉得我上述所写几乎都是在姑妄言之。就像一个人长大后对自己小时候的言行只能摇一摇头无话可说一样。我曾以我的思维去跟随先生的思维,虽小步趋紧但仍然失之千里,连亦步亦趋都做不来,以我那点贫乏的知识来照观先生的学富五车,根本就象是用一滴水来映照大海,所能做的评论完全是无法评论,所能做的感想就只有两个字:钦佩,而且是望尘莫及的钦佩。

然而,虽然如此读不能及,我仍然不舍得放下这本书,实在是因为文字间的自由和好玩的气息吸引我。我就像一个站在巍巍高楼边的无知小童,虽然丝毫不明白高楼的构造,对里面的宝藏更是一无所知,但总还是愿意衔着手指专心一意地仰望。

又想起来,对于这样的人,上帝特意派了一位天使来护佑他,以保他免受烟火俗世和灵魂炼狱的煎熬。杨绛先生果然也未负这上天的深意。以杨绛先生书中所述,再看这本书中的文字,钱钟书先生确实是需要也当得起这样的关照。

本文来源:包头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