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边,最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一部,我想应该是《西游记》。
现在的孩子们恐怕很难理解,当年他们的父辈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时,是怎样一种兴奋的心情?这部无与伦比的“神剧”,成了整整一代人(70后、80后)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然而,相比于《西游记》原著,电视剧其实是压缩版的,所以要领略这部小说的全貌,还是得读原著。但说实话,读原著的体验,对很多人来说就远远没有看电视剧那样过瘾了。如果说三国、水浒、红楼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现实生活的影子,那么《西游记》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吴承恩创造的是一个神魔的世界,似乎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是每一个把书读进去的人都会发现,西游记所折射的,其实正是我们的现实世界。
唐僧师徒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正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象征,换句话说,我们多多少少都经历了类似的苦难,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本人也是86版《西游记》的资深剧迷,看原著的时间则要晚很多,而且一开始发现很难读下去,所以只是草草读了一遍,像完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事情多了,近来重看《西游记》,感觉竟大不一样。尤其是读到倒数第二回,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终于知道《西游记》在说些什么了。
第99回,唐僧师徒已经取走真经,早先奉观音菩萨之命暗中保护唐僧的五方揭谛、四值功曹等神将向观音复命,原著写道:
(观音)又问道:“那唐僧四众,一路上心行何如?”诸神道:“委实心虔志诚,料不能逃菩萨洞察。但只是唐僧受过之苦,真不可言。他一路上历过的灾愆患难,弟子已谨记在此,这就是他灾难的簿子。”
随后,原著不厌其烦地将这些灾难一一列出,从“金蝉遭贬”到“凌云渡脱胎”,整整八十难。
不要小看这个细节,这里读懂了,才能读懂整部《西游记》。
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些灾难,可以发现,大多数是所谓的“飞来横祸”,比如白骨精、红孩儿、狮驼山三怪等等,都是妖魔惦记着要吃唐僧肉,拦路加害。还有少数灾难可称之为“自取其祸”,比如火烧观音寺、五庄观偷吃人参果,若不是自己太作,祸事也不会发生。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金蝉遭贬第一难”,好几辈子前的事了,跟唐僧有什么关系?“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那时候唐僧小屁孩一个,他又知道什么?
再看“两界山头第八难”,两界山头发生了什么?当时唐僧刚刚两次死里逃生,然后到了两界山头,救出被困五百年的孙悟空,收他为徒。这是多大的一件喜事啊,怎么也成了一难呢?
还有“西梁国留婚第四十三难”,虽说这事情不能干,但毕竟是桩美事,说是一难,是不是有点牵强?
其实,这些说得清的、说不清的大灾小难,正是《西游记》最有嚼头的地方。所以读《西游记》,最重要的,就是读懂唐僧经历的每一难。
像唐僧那样带着所谓的“前世之罪”,生在一个厄运当头的家庭,开头的这几难,跟唐僧是没关系,但后果还得由他承担。就像某个人偏偏生于历史上的乱世,又生而为奴,遍尝人间苦辛,又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唐僧一凡夫俗子,收得孙悟空这样法力高强的徒弟,当然可算喜事,但孙悟空就是个不安分的主儿,幸亏有了紧箍咒,否则一路上真够唐僧受的。所谓“祸福相依”,喜事往往也是难事。
至于女王逼婚,在旁人眼里是美事,但对唐僧却是致命的诱惑,足以摧毁意志,堪称唐僧所遇最凶险的一难。
当然最倒霉的一难,还不在这个簿子上。观音一听才八十难,说九九归一,他们还少了一难,于是又暗中“使坏”,凑足了八十一难。瞧唐僧师徒这一难受的,找谁说理去?
《西游记》八十一难,难难不同,而每一难都有独特的寓意,很耐细品。《西游记》就像一部长篇的寓言,写尽了人间种种难事,比西方世界的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要有趣、深刻得多。
虽然唐僧遇到的灾难一言难尽,但是唐僧师徒化解灾难的态度和方法,很值得探讨和学习。
在取经团队中,唐僧代表信仰的力量,是指引目标的那个人。孙悟空有能力、有人脉,是解决问题的那个人。沙和尚代表毅力,在多次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沉默地坚守,是他最大的贡献。猪八戒代表及时行乐的欲望,以及我们时常会有的怀疑、犹豫、胆怯的毛病。
当一个人有目标,有能力,有毅力,哪怕存在一些小小的毛病,他依然是走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这就是《西游记》跟我们的生活相关的地方,了解每一难的前因后果、化解过程,与我们现实生活进行比照,从中获得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这就是我们读《西游记》最大的意义所在,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