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新解,帮你做个好家长姓林的雷较

《乌鸦喝水》是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

这个故事改编自伊索寓言,它告诉我们的重点是,办法总比困难多,鼓励我们动脑筋,解决问题。

许多家长都很相信这个道理,所以对待孩子的时候,也总是习惯于找办法。如果自己找不到办法,那就去别人那里找,问专家、问权威要,一定有办法的!

我对这个故事有全新的理解,是今天和学生聊天的启发,希望也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路。

我们把孩子比作乌鸦,口渴得喝水就是孩子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需要,而装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家长想教育的、让孩子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习惯和思维等等)。至于往瓶里扔石头,就是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或者过程。

所以,家长的责任,是不是到处找石头,想办法让瓶子的水面升高,顺利让乌鸦喝到水呢?

相当一部分家长是这种思维,她们非常热衷于收集方法,购买学习资料,给孩子报各种课程班。

这是一种解决方法,但不是很好。因为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扔再多的石头,孩子所能喝到的水,也是非常有限的。石头越大,喝不到的水就越多。这意味着,孩子可能不解渴。如果石头很小,喝到的水相对较多,但是家长会非常累,疲于奔命。

另一方面,石头很脏,带着尘土泥巴,会污染水质。所以,孩子喝到的水,就不是那么好,喝得不舒服。碰到着急的家长,可能还会泥沙俱下,水就变浑浊了,水土不服,喝了甚至拉肚子。

总之,这个扔石头的办法,存在很大缺陷。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呢?

当然有。

最直接的,就是让瓶子里的水变多,水面和瓶口平齐,这样乌鸦不就能轻松喝到水了吗?

一个肚里有很多货的家长,不用找方法,孩子就能轻松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这样还不够,因为喝了水,瓶里的水就少一点,还是有好多水喝不到。所以,家长的瓶里能不能源源不断地冒出水来,决定了孩子能学到多少东西。

这是对家长的要求。许多家长是做不到的,当她们离开学校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只剩下三板斧。这是焦虑的根源,如果想不焦虑,就要不停地学习、进步。家长想让孩子喝到水,自己首先得有满满的一瓶水。

不过,这依然是不够的。因为水装在瓶子里,乌鸦喝起水来很不方便。

把水装瓶里,是家长的习惯性做法,没有考虑到适合孩子的喝水方式。

能不能给孩子一根吸管?这样就能把全部的水都喝到了。

能不能把水装在大碗里?这样喝水更方便,更舒服。

所以,教育的过程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孩子喝到水,不要停留在瓶子和扔石头的局限中。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法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帮助家长更轻松、更好地教育孩子。

好多人和我说教育孩子的困难,很小的事情就急得焦头烂额,但大多数问题其实都非常容易解决,换个思路就搞定了。

比如昨天一个北京的学生,讲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同学也不和他玩,问怎么安抚孩子受伤的小心灵?

这就是典型的扔石头思维,当局者迷。但我一下子就跳开了这个局限,给出了三个解决思路:

第一,和老师沟通强调不能压制小朋友。

第二,逐渐培养不被人喜欢也能好好的能力。

第三,针对小朋友在学校的适应能力进行训练。

这三个思路,可以同时操作,都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当然,安抚也可以做,但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家长也可以再进一步,将瓶变成缸,这样就能装更多的水,孩子能喝个够了。如果再进一步,是不是能变成池塘,变成湖,变成大江,大海?甚至,变成雨,是自天上降下来的甘霖,润物细无声。这样,孩子就有怎么都喝不完的水了!

今天的家长们总期待着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忘了自己也要进步,停滞不前。如果自己只有不满的一瓶水,就算孩子能全部喝到,也只有一点点,怎么可能超过自己呢?

如果你想让孩子进步,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共同进步。你进步了,教育水平提高了,那么孩子所能接受到的教育无形中也就自然变多了。与其执着于孩子,倒不如专注于自己,做无私的教育。

《道德经》说得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好思考这个乌鸦喝水的新解,一定能帮助你做个好家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