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若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这样的你根本不可能修行。”对芸芸众生而言,不看别人的过错可能有点儿勉为其难,但是至少我们的眼里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过错,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反省自己的错误上,这才是正道。西方的神话和我们东方的佛教教义也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据《伊索寓言》记载,普罗米修斯在创造人的时候,给每个人的身上都挂了两个口袋,一个装别人的缺点,一只装自己的缺点,而且特意把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放在胸前,把装自己缺点的口袋放在背后,这样我们看见别人的缺点就要比看见自己的缺点容易得多。但其实,如果我们能冲破这种人性的缺陷,准确地找到自己的缺点就像发现别人的缺点那样及时,那么我们的生命将会变得与众不同。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抱怨别人的过失和是非,那么我们就需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失去了清净平和的心态?四个和尚,他们一起参加了禅宗组织的修炼活动。修炼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看谁能从修炼开始一直到结束都不说话,这样谁就能修炼成功。为了保持照明,在修炼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和尚兼任点灯的工作。在他们四个人中间有三个和尚的道行要比另外一个和尚高一些,所以他们就决定让剩下的那一个人负责每日的点灯工作。修炼开始之后,四个人按照禅宗的吩咐坐在禅房里打坐,全都默不作声。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油灯中的煤油越燃越少,眼看就快要熄灭了,负责添灯油的和尚心里非常焦急。就在这时,突然从窗外刮来了一阵急风,灯芯左摇右摆,灯火微弱不堪。管灯和尚突然大叫一声:“糟糕,灯要灭了!”另外三人本来都在按照规定安静打坐,但是突然听到管灯和尚在大喊大叫,道行只比他略高一点儿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大喊大叫什么啊?我们正在做‘不说话’的修炼,你怎么能说话呢?”这时候,道行比他略高一点儿的第三个和尚骂道:“你还说他呢,你自己不是也说话了吗?”只有道行最高的第四个和尚在此过程中一直静静打坐,没有说话。可是过了片刻,他满脸骄傲地慢慢睁开眼睛,很自豪地说:“哈哈!只有我没说话!”这是个略带讽刺意味的故事,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只为了一盏将燃尽的油灯,竟争先恐后地全都破例开口说了话。最可笑的是,那三个原本道行略高的和尚在指责别人“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违反了修行的规定。我们挑剔别人的不足和缺点,无非是想通过对他人的批评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说明自己对发生的事情不用负责任,把自己择出去。然而,指责和批评并不是帮助他人最好的办法,它不会赋予他人力量,更不会增强我们的力量。通过赋予他人力量来成就自己,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这个故事中,或许帮助管灯和尚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身作则,不去“说话”。《论语·卫灵公》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意思是说我们要反省自己,对自身严格要求,但要尽量少去责备别人,这样我们就能避免别人的抱怨了。我们应该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的缺点多加宽容,原谅别人的过失,用大度的心态对待他们的缺点。总结和反省是成功的加速器。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帮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事物有正确清晰的分析和判断,并督促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取得长足的进步。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付诸相应的行动,我们才能在不断地改进当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成就自己。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把每日的反省作为修炼自身的重要手段,《论语·学而》就教导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晓得失”,聪明的人从来不会把别人犯下的错误当做茶余饭后的笑谈,而是吸取其中的教训,以此来警诫自己。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谁都会犯错,那么我们怎能只挑剔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呢?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往往最爱挑剔别人身上缺点的人,自己的毛病就越多,多看看别人的长处,你的心会变得更加豁达,包容别人的缺点,也正好体现了我们自己的大度。人生小句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犯错,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犯下的错误,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反省一下呢?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是否对以前犯过的错误一清二楚?是否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英文中有一句谚语:“那些无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一次不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失败的原因,难免下一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总而言之,正如孔子劝诫我们的,每一天都应该反省自己,三次都不嫌多,应该时时存着一颗反省之心,事事都不忘反省,这样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逐渐趋于平和、宁静的状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