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商场偷拿玩具,亲妈做法惹争议,是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近日,广东佛山一位母亲报警,说自己7岁的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

因为无论自己和店员如何询问,小女孩都不肯承认,所以这位母亲才想到了报警的方式,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女儿一个教训。

在民警的劝说和教育下,小女孩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不想跟妈妈开口要钱,所以偷拿了几个扭扭蛋。

事后,经过协商,女孩的妈妈按照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事情原本并不复杂,但“亲妈报警”触动了不少网友的心,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网友的态度无非分为3类:

赞同这位妈妈的做法“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警察的威慑力比父母和店员要大得多,更能让孩子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偷了东西怎么问都不承认,确实有报警的必要,要把犯罪扼杀在摇篮里”;“报警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规则和正直的必要”……

认为亲妈的做法过激了“育儿讲究当众不责,孩子也是要面子的,这件事不知道会给孩子留下怎样的阴影”;“可以批评教育,但没必要报警”;

认为亲妈太自私,是为了撇清责任“一个几岁的孩子犯了错要警察来处理,其实是在急于撇清责任‘你们看,孩子犯错跟我没关系,是她自己的问题’……”

是这位母亲的做法太极端、太自私吗?

我倒不这么认为。

首先,这位妈妈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让孩子意识到撒谎和偷东西的严重性。

孩子偷拿东西在先,妈妈也再三询问过,只是孩子就是不承认。所以,妈妈才选择报警这种方式,给孩子上了这特殊的一课,教她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老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虽然不是绝对的,但这样的苗头却很危险。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偷了同学的一块写字石板,母亲发现了,不但没批评,反而夸他能干。

于是,孩子渐渐去偷更多的东西,直到有一次当场捉住,被判处死刑。

母亲捶胸痛哭,孩子却示意想和她说一句话,让她把耳朵凑过来。等母亲凑过去的时候,孩子一下咬掉了她的耳朵。

母亲不解大骂,孩子却说:“如果我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你能打我一顿,我何至于落到这样的下场?”

孩子犯了小错不纠正教育,难道要等他犯了无法挽回的错,才来懊悔吗?偷东西和撒谎,都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身为父母,就应该严厉管教,让他们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这位妈妈做得很对。

其次,“当众不责”也要因事而异。

古人育儿有“七不责”,其中之一就是“当众不责”。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当众责罚会让孩子没面子、心理有阴影,从而变得自卑又或者是报复性地继续犯错。

但即便如此,也要因事而异,要看孩子犯了什么样的过错。

如果犯只是普通的小错,可以及时阻止,然后关起门来、语重心长地教育。换位思考,我们大人犯了错,也是不希望弄得人尽皆知的。有时候,自己内心的驱动力,反而能让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积极改正。

但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还不知悔改,那么当众责罚、依靠外部的辅助力量,也没什么不妥。因为当众不责,并不意味着在公众场合,就能任由孩子任性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批评比表扬还高深,用好了会比表扬还有用。

报警,或许会给孩子心理留下一定的影响,但相信也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及做人的素质和底线在哪里。

最后,“他还是个孩子”,不偏袒、不护短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总是在感慨,现在越来越多“熊孩子”了。其实,是因为不少父母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就忍不住偏袒、护短。

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他推了一个孕妇就推了吧;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他踢了你就踢了吧;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你就别跟他计较了吧……孩子犯了错,别人就一定要忍让,这是什么逻辑?如果给孩子形成这样错误的观念,那么以后,难免会让他养成自私、跋扈的个性。而这样的个性,以后踏入社会,迟早会要为之付出沉痛代价的。

这位妈妈一定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才会在孩子死活不承认偷了东西的情况下,选择报警。

不偏袒、不护短,让孩子为自己犯的错买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妈妈为了撇清责任、自私的表现,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任。

七八岁的孩子,或许并不是太清楚偷东西的严重性,但经此一事,相信孩子一定会引以为戒,心生敬畏。

有敬畏之心的人,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反之,做事就容易没有底线。你觉得呢?

——END——

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