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要素路径探寻如何提升学生整

读“整本的书”,始于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实验稿课程标准”)。但是,实验稿课程标准颁布近20年,整本书的阅读并没有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就课程标准来说,整本书的阅读只是“教学建议”;就教科书来说,整本书的阅读并没有进入教科书——教科书还只是一篇篇课文;就教师而言,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教课文尚在“教什么”与“怎么教”或“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

后来,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主持编写统编语文教材时,将整本书的阅读编入教科书,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一年级)、“我爱阅读”(二年级)、“快乐读书吧”(一至六年级)等栏目,有序安排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整本书”包括哪些书、怎么指导和评价整本书的阅读呢?

配图来自百家号平台库

“整本书”的阅读范围

这里所说的“整本书”,主要指教科书所涉及的和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的书,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教科书在“快乐读书吧”中提到的书。一年级主要是“和大人一起读”的童谣和儿歌;二年级阅读童话,有《孤独的小螃蟹》《小鲤鱼跳龙门》《一只想飞的猫》《“歪脑袋”木头桩》《小狗的小房子》《神笔马良》《七色花》《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愿望的实现》《一起长大的玩具》等;三年级阅读童话和寓言,有《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四年级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有《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世界神话传说》《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灰尘的旅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五年级阅读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六年级阅读儿童小说和外国名著,有《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

二是教科书里节选的那些书。有长篇著作,如《呼兰河传》(节选了《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骆驼祥子》(节选了《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可爱的中国》(节选了《清贫》)等;有作品集或系列故事集,如宗介华同名散文集《带刺的朋友》(节选了《带刺的朋友》)、鲁迅的散文集《野草》(选了《好的故事》)、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选了《刷子李》)、铁凝的短篇小说集《夜路》(节选了《盼》)等;有单篇小说,如鲁迅的中篇小说《故乡》(节选了《少年闰土》)等。

三是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栏目提到的书。如《穷人》课后“资料袋”中提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好的故事》课后“阅读链接”中提到冯雪峰的《论〈野草〉》、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等。

四是课程标准“附录2”推荐的(未被教科书提及)的书目。如《朝花夕拾》《革命烈士诗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成语故事,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以上书目,虽然只有“快乐读书吧”中以“你读过吗”为要求的书是必读书,其他均为“相信你可以读更多”的书是选读书,但这个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的下限。

读整本书只求量的“多”,是不合时宜的,还要求质的“精”——会读才是明智之举,也是阅读教学之追求。

做好“三课一评”

许多单篇文章都来自整本书。那么,将单篇置于整本书中就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常态,即由单篇而“窥”整本、从整本而“瞰”单篇,引导阅读穿梭于整本与单篇之间(实为整体与部分之间)。这样在整本书与单篇之间“穿梭”,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又能提升单篇阅读的品质,一举多得。这方面,教科书编者已经做了精心设计,主要反映在精读课文的“阅读链接”中,如《花的学校》链接了泰戈尔多部著作、《祖父的园子》链接了《呼兰河传》的结尾、《草船借箭》链接了《三国演义》的原文(段落)等。

一、上好导读“三课”

既然教科书有“快乐读书吧”,课堂教学就有“上‘快乐读书吧’课”这一课型,用以指导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中的书(若在普通高中,就是“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其目的是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爱读、会读、深读整本书,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至少包括“启动”课、“跟进”课和“分享”课三种样态。这些课既可以在教室上,也可以在图书室上;既可以班级授课,也可以个别“小灶”;既可以规定阅读时间,也可以不确定时间;既可以由教师来上,也可以由学生来上,还可以由图书馆员和学生家长或作者来上。

1.启动课。整本书“启动”课,教课者将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语言、最简的方式,烘托阅读气氛、激发阅读兴趣,学生恨不得马上拿起书、兴致勃勃翻开,静静地享受阅读,“浸渍”其中。如此整个身心沉浸在阅读之中,文化的感觉有了,语言的感觉也有了。

“启动”课的“启”大致包括:(1)用心创作并演讲一段导语;(2)绘声绘色讲一个故事(既可以是书中的精彩片段,也可以是自己或名人阅读此书的经历);(3)精心设计的一串问题;(4)制造一个悬念;(5)阅读策略或技巧传授,如寻读(那种快速找到特定问题答案的阅读技巧)、跳读(不理解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先跳过去)、猜读(预测情节发展或猜猜大致意思)等。比如,“启动”五年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导语:

也许,你正在为“写一件难忘的事”而发愁,为“记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而发呆,为“一次春游/秋游”而发傻……那么,请你翻开《红楼梦》吧!领略一下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吧!琢磨曹雪芹怎样写一家老小初见一位千金小姐(第三回),一帮顽劣孩童大闹学堂(第九回),一群青春少年放飞风筝(第七十回)……你一定不再“发愁”“发呆”“发傻”了!

如果你听了,应该会翻开《红楼梦》,找到这几回来读吧!这一读,你可能就喜欢上《红楼梦》了。

2.跟进课。整本书阅读就像跑马拉松,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加油助威;又像丛林探险,需要不断改进方案、不断调整方向。这便是整本书阅读的“跟进”课了——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读长篇名著。

“跟进”课有以下基本样式:(1)讲授(温习)新的阅读方法,如做批注、写读后感、缩写(写梗概)等;(2)补充专门的文学鉴赏小常识,如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烘托、情节曲折设置、结尾出人意料、孕育言外之意等;(3)命制若干思考题促进思维向纵深处延展;(4)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由同名作品改编的影视片段、话剧片段)进行比对;(5)与自己的生活对接;(6)解答疑惑解决问题;(7)知识竞赛(主要针对阅读科普读物),等等。

整本书阅读“跟进”课是学生阅读旅途上的一个“智慧驿站”——或补充能量或更新方法或增强期待,目的是更好地“整装”再出发。

3.分享课。有效的阅读,读者是“用大脑阅读,不是用眼睛”,是要不断连接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每一个读者都如此不同,建构的意义自然不同,这就是“分享”的必要性。

“分享”课就是把个人的阅读收获——所建构的意义——变成集体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智慧。主要有三种样态:(1)以口头形式呈现(与口语交际课整合),如推荐一本好书、讲一个书里的故事(或我与书里的故事)、就书中的观点即兴发言或展开辩论、讲“亲子共读”故事等;(2)以书面形式呈现,如专项展览(如批注、读后感、缩写/梗概、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综合展览(如手抄报、海报等)。尤其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阅读成果,要更加珍视。比如,每一次展览结束,教师都要将作品收集起来,并指导学生撰写“序言”(一次新的写作练习),装订成册,陈列在学校图书馆,成为优质“图书”资源。这些“图书”,既可供学弟学妹阅读,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更为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将沉淀为学校文化;(3)以综合活动的形式呈现。比如,校园/班级阅读节(或读书节)、课本剧(“我们都来演一演”)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作者郑春华在“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主题研讨会上,介绍她到某小学“体验生活”,发现“英语教学非常生动”,布置学生阅读作品,完成选择性“作业”——在“读书节”中:(1)你当小记者采访书中的人物;(2)改编一下故事情节;(3)向同学或家长推荐这本书;(4)给书重新配插图;(5)如果你什么也不想做,就打扮成书中的一个人物来参加读书节活动吧!这个英语作业同样适合语文。

二、做好阅读评价

考试评价,尤其是考试命题是“临门一脚”。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考试评价的改革将功亏一篑。因此,考试评价要坚决防止“去年怎么出题,今年也怎么出题”的惯性思维,走“科学、公平、导向”的专业道路,“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任务为主要内容”,达到“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整本书阅读的考试评价也不例外:一是要强化过程性评价;二是要改进考试命题。这一“评”与三“课”形成合力,促成学生“爱读会读”的目标实现。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责任人首先是任课教师,肩负全程指导、全程跟踪、全程“伴读”(师生共读一本书)的重担。其次是家长。家长最主要的作用是“伴读”(亲子共读一本书)。再次是同学。同学之间组建若干“整本书阅读共同体”,互相提醒、互相督促。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时间、地点、姿势、方式);“分享”课中的表现(参与度、成果质量)等。

考试。考试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试题。试题好,则促进思考提升品质;反之,则“毁了整本书”也“毁了整本书阅读”。北京市连续两年(年和年)在高考卷中命制考查整本书阅读力的试题——以“微作文题目”出现,考查学生是否有真读过、是否有真想法。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试题怎么命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专业研究过程,也有多种“可能”。可以命制考查“有没有读过”(避免考查“记忆”力的“回忆”层级)的题;重点命制指向“有没有读懂”和“有没有想法”的题,并把握好度——不超“课标”。比如,五年级学生阅读古典四大名著,可以命制客观题(如判断题、匹配题、选择题)考查“有没有读过”,如把书中的人物、情节、重要事件发生地、典型风俗名物等,与相应的书名联系起来;也可以命制主观题考查“有没有读懂”“有没有想法”,如“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唐僧、悟空、八戒、沙僧,你最喜欢谁?说明理由”“有读者认为贾宝玉只喜欢玩闹不喜欢读书。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举书中的例子支持自己的观点”。

整本书导读三“课”一“评”,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读书活动”的核心内容,通过有目标、有方法的指导和有组织的交流以及专业的考评,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持续进行、深度思考和丰富体验。

当然,三“课”一“评”终究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学生拿起书来读,真正读进去——讲点方法、有点思考、多点趣味和收获。

总之,读整本书,教师要“教”,更要“不教”。“不教”,即自己读——与学生一起读,与学生读同一本,与学生分享读书的方法、乐趣和收获。如此“不教”胜于“教”。

(作者黄国才系特级教师,福建省普通教育教研室教研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