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居然暗合了中国最优秀的两个大诗人的命运。前半句是杜甫,后半句是李白。杜甫的人生仿佛从一出场便只有眼前的苟且,而李白的人生直到谢幕都是诗和远方。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为官一任,并且安史之乱时曾经冒死追随皇帝,最后穷得只能住茅屋;而李白长期无业游民,为了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终于被皇帝赶出长安,却能够全国各地豪华旅游,从来不差钱?
原始家庭不同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从西晋时期的十三世祖杜预开始,杜家几乎每代都有为官从政之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不仅是武则天朝的知名诗人,而且在当时的首都洛阳还当过大官。父亲杜闲官居奉天令。这种家庭环境自然影响杜甫早早地便萌生为官从政的念头,身为长子,杜甫从小就是标准的“三好学生”。杜甫自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也就是七岁就开始写诗,九岁就开始练习书法,习作积累了整整一麻袋。但这也注定杜甫的生计道路非常窄,一旦仕途这条路走不通,杜甫很难有其他的出路。
而李白则不同,李白出身于商人家庭。为了做生意,祖上曾经迁徙到西域碎叶城,其故址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李白5岁时,父亲带着他偷偷地跑回了四川。为什么要偷偷地?据说李白祖上犯了罪,而且看来罪过不轻,影响几代人。所以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连政审都过不了的人,科举取士当公务员自然就别想了。
李家只能靠生意为生,世代经商,耳熏目染,李白应该从小对钱就不陌生。所以李白才养成轻视金钱却对功名无限渴望的作风,毕竟缺什么才更在乎什么。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李白自然对人情世故了如指掌,生存技能可以说早就练就了一箩筐。
天赋性格不同
杜甫从小学的便是儒家的经史子集,讲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所以杜甫不擅长交际,更不擅长包装宣传自己。杜家世代为官,但是官职都并不显赫,杜甫的爷爷杜审言虽然当过武则天的近侍文官,但是一个坑娃的主儿。杜审言恃才傲物,其狂的程度不亚于李白,但是李白的狂是吹捧自己,杜审言的狂却是贬损别人,而且不管对方身份如何。
苏味道任吏部侍郎时,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刚出来就对别人说:苏味道要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苏味道看了的判词,肯定得羞死。说这话时,杜审言才是个小小的县尉,而苏味道身为朝廷大员,正是他的主考官。杜审言极端自负,曾表示论文章屈原、宋玉只配给他磨墨,论书法王羲之也得跪拜他为师。
杜审言的口无遮拦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他的次子杜并,也就是杜甫的二叔,为了救杜审言只身刺杀仇家而被人打死。有爷爷的前车之鉴,杜甫不会是那种喜欢抛头露面、高谈阔论的人。他说过的最狂的一句话,是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李白家是商人,有钱,而且自由身,不用像官方身份那样,对财产状况讳莫如深。李白明白金钱的力量,也明白财散人聚的道理,钱财如水,有来有往,有舍有得,这就是投资的价值。李白辞亲远游,仗义疏财,所以最后才能够做到“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也特别擅长结交权贵和包装宣传自己。听说荆州长史韩朝宗喜欢推荐有才之士,便写了一封求荐信《与韩荆州书》,上来就拍了一个大马屁:“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带着自己的代表作《蜀道难》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世间之人,岂非太白星精耶?”李白一听,你敢夸我就敢认,从此逢人便讲,贺知章说我是谪仙人啊。还特意把这件事写进自己的诗里。
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的序中说: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贺知章一见到我就说我是仙人下凡,还把他心爱的金腰带给我换酒喝。贺知章什么人啊,那可是太子府的座上客呀。不得不说,李白在包装自己这件事上不放过一切机会。加上他自己的人缘极好,别人也乐意帮他宣传。当然,李白的才华也足以当得起这样的包装和宣传。
时代机遇不同
李白比杜甫大11岁,他的一生基本处在盛唐时期,只赶上了安史之乱的尾巴。安史之乱爆发于年,7年之后,公元年李白去世。杜甫生于年,卒于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43岁,正值壮年,所以杜甫被普遍认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虽然看似李白杜甫都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大战对社会破坏造成的后果有一定的延续性,而这一切,李白都完美规避了,杜甫却完美撞上了。仔细想想,国家强盛、经济发达的时候,文艺也必然繁荣,那时候大诗人在社会的地位也高。就像今天的各种歌星、影星、球星,他们动辄出场费百万千万,顶级大碗甚至上亿,光靠粉丝就可以赚得钵满盆满。顶着明星的光环,他们的生财之道太多了。可以说是你不找钱,钱也来找你。
而当国家动荡、经济凋敝的时候,就只剩下“商女不知亡国恨”了。谁还有心思整天莺歌燕舞,粉丝打赏也不阔绰了。再者,杜甫晚年所写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站在朝廷的立场,一点儿也不正能量,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可能喜欢啊。工作不好找,写诗也不赚钱。不善经营的杜甫立即就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依靠朋友接济度日,只能住进茅草屋。结果,茅屋为秋风所破,居无定所,穷死在一条孤舟上。一代诗圣,如此凄惨,不免令人唏嘘!
成名时间不同
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当然是理想的人生,但是能够同时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人,历来却少得可怜。李白是幸运的,他不但被后世代代敬仰,而且在当世就已经爆得大名。粉丝汪伦为了见他,投其所好,骗他说这里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他欣然前往,结果所谓的万家酒店,不过是一家老板姓万的酒店,所谓的十里桃花,不过是十里之外有一个桃花潭而已。不过,汪伦对偶像的招待自然是竭尽所能,又是欢迎又是欢送,好酒好菜,游山玩水,所以李白才在离开之时慨慷赠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结果,籍籍无名的汪伦偏在史册留下了姓名,比《二十四史》里立传的许多人还出名。
我们今天看,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并驾齐驱的两座高峰。关于他们的任何一次“谁第一谁第二”的讨论都能引起轩然大波。但在唐朝,杜甫的诗歌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也没有所谓的诗圣名号。杜甫的价值,是被后来人发现,直到一步一步将他抬到与李白同高的位置。所以,杜甫只赢得“身后名”。他在生前并没有享受到崇高荣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钱钟书写《读伊索寓言》,说冬天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嘲笑促织夏天只顾唱歌,不贮存粮食,饿死活该。然后援引柏拉图的话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钱钟书进一步发议论道: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不幸的是,杜甫就是那只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