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重返狼群

文|刘晓林

#狼群行动2#

年的这场疫情,让人们把目光焦距在了保护野生动物上,人与野生动物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恐怕是疫情结束后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许是为了配合“保护野生动物”这个重大的关切问题,湖北卫视连续两天重复播放了几年前的纪实片《重返狼群》。

《重返狼群》不光是一部纪实片,也有同名的纪实文学,作者亦是成都画家李微漪及朋友亦风。故事围绕两人在草原采风时捡到的一只小狼(格林),讲述了从人工喂养到格林十个月后成功回归草原放生的艰辛、艰苦、艰险的过程(格林是全世界唯一一只由人类养大成功放生的狼)。

十年前,我看过这部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用文字的描述,了解了小狼成长和放生的过程,而存在脑海里的画面,则是通过文字转化而来的。就在前两天,我才通过《重返狼群》的纪实片,看到了作者用镜头记录下的小狼放生过程。

我觉得《重返狼群》绝不同于一部单纯的科教片,而是人与狼、狼与人在情感上的一场“难舍难离、心心相惜、欲罢不能”的放生路程。

小狼由人养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人。然而草原上的盗猎者见狼就打,让李微漪和亦风在寻找放生机会(寻找狼群)的几个月时间里,时时要保护着小狼格林。他们把小狼关进藏獒群里,试图让野性回归到小狼的身上,然而第一次放生没有成功,几天后小狼被野狼咬得遍体鳞伤逃了回来。

当小狼九个月大时,他们终于发现了草原上最大的一群野狼,李微漪满怀不舍地抚摸和亲吻着即将离去的小狼时,亦风见状说:你这样不舍我们还是把它留下来吧,放生很危险,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我们养它一辈子。李微漪只回答了两个字:自由。李微漪的回答让我感到了这个弱女子身上不仅有着坚定的意志,而且有着不平凡的眼光。

情感的不舍只会束缚住小狼的天性,只有坚定地放生才会还小狼的野性。一个月后,他们再次看到了小狼,小狼已融入了狼群,正在与狼群一起分享刚刚捕获的猎物。他们呼喊着:格林——,小狼放下嘴里的食物迅速向主人跑来,没命地撒着欢。

《重返狼群》纪实片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另一本书《狼图腾》。那是年暑假我回天津看母亲,家的书架上发现了《狼图腾》这本书。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曾经畅销的书,更不知道“狼”在大陆的文化市场上已经“兴风作浪”了四五年。这本书我连续看了两遍,是因为狼的习性吸引了我。

《狼图腾》看完后,好像余温尚存,于是又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把狼作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的书,由于缺乏生动,我早已忘光了。可是我记住了一点,狼的现象是一种世界现象,狼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如我们都知道的,并且一代一代用来教育孩子们的《小红帽》的故事(格林童话)、《狼与小羊》的故事(伊索寓言),还有来自本土的《东郭先生》和《狼来了》的故事,以及曾经热播过的《灰太狼的故事》等等。

为什么人总是要把狼拟人化呢,看了《狼图腾》后不难发现,原来狼有那么多的地方与人相似。网上可以查到“狼的格言50条”,我觉得这是人类对狼的全方位的“扫描”,从“格言”中可以看到,狼与人在本性上没有多大的区别。狼有爱,也是“爱憎分明”的;狼也懂得狠,也是“有仇必报”的。它们绝对服从首领,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捕猎的过程,充满了战略战术,它们以群居生活,独狼则很难生存下去。

在我有限的知识面里,只知道我们大汉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那么草原上的牧民为什么要以“狼”为图腾呢?《狼图腾》这本书告诉我,图腾是和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我们汉民族之所以要崇拜龙,是因为我们属于农耕民族,种田靠天,靠风调雨顺,所以,信奉老天爷、龙王爷,自然以“龙”为图腾。

而草原的牧民是游牧民族,他们赖以生存的是草原。但是草最怕的是鼠,鼠的繁殖相当快,它们专门啃噬草根,鼠患便可使草原荒芜。而狼主要是以吃草原鼠为主,只是在冬季饥饿的时候才会注意牧民的羊群。狼吃掉了鼠,保住了丰美的草原就是保住了牧民的命根子。所以,这就是牧民为啥要以“狼”为图腾的原因了。

从《重返狼群》到《狼图腾》,我觉得有时候狼性并不全是凶残的,在放生小狼的纪实片里,就不止一次地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小狼将捕获的兔子叼回来给主人吃;主人的脚崴了,机智的小狼用嘴衔住牧民的马缰把马拽到主人身边;在最后的成功放生时,小狼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这些都是真实的狼性呀!当我再看那些诋毁狼的文化作品时(动画片、故事等),居然从内心里生出了想为狼们打抱不平的念头。

作者简介:

刘晓林,山东人。年入伍,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中校工程师。年转业到武汉大学工作,年退休。业余爱好写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身边的人和事。

编辑|编辑

爱好诗作(李光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