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里读懂的情感道理
之前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学到,生活是自己负责自己的所有事情,一刹那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凄凉。
就当我自己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也开始知道了爱而不得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也能理解书中一些作者的情感了。
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只觉得很悲伤,后来经历一些生死,再读,好像整本书都给人一种不屈服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书香茵茵的世界里,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像在黑夜里静静地,看天空中的星星一样
书,是一坛陈年老酒,甘甜浓烈;
书,是一首经典老歌,幽幽动人。
书也是一缕奇异的香,久久不散——题记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入水晶,自然及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选自《边城》
这一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文中的翠翠是《边城》里最难写,也是写的最成功的人物。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对爷爷体贴入微,愉快地承担着家里生活的担子,还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爱得痴心,当傩送驾船远走,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从翠翠身上,可见苗族青春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从书香中品味成长,在成长中感受书香。
书香旧谓读书之风气,本意为延续读书之香火,多指家世而言。书香门第指世代读书的人家,如《儒林外史》有“早养出一个儿子来,叫他读书,接进士的书香。”现今书香转义为读书时的愉快体验和深入感悟,例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斯说:“书籍深入人心,诗随血液循环。书中别人的事,能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而我们的呼吸也因之充满了书香之气。”我读书可谓不多,但以为读书要品味书中的至理至情至性至趣至美,方能达到品味书香之境界。
一是品味至理。至理是作家在作品中有意无意表现出的最本质的意旨蕴涵,至理可因读者有所不同。品味至理能提高人认知客观和主观世界的判断能力,增强理性意识。读《诗经》的《伐檀》《硕鼠》,要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读邓小平著作要把握后社会主义阶段对外改革开放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读朱光潜的美学专著要注意美在感觉的要义。品理是读书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我们常说读书“不得要领”,也就是没有得到书中的灵魂,那灵魂就是至理!
二是品味上善之情
情感是人的衣服。文学是人学,因而亦是情感的载体。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无字不带情。例屈原在《离骚》里的悲愤爱国情,李白苏轼诗篇里的旷达之情,杜甫《三吏》《三别》的忧民之情,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退隐逸乐之情,李清照的哀惋悱恻之情。说理文虽以推理行文,但情理不可分,理中亦有情,例《为人民服务》对张思德的推重之情,《纪念白求恩》中对白求恩的追念之情。情感带有时代的属性,不同的人观看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情感,例舞剧《白毛女》本来表现对旧中国的愤怒之情,但有人说“杨白劳欠债要还,喜儿头发染成白色更漂亮”,就是一例。
三是品味至性。
至性与至理的区别在于前者一般指人性,后者多指文章义理。就性和情来说,情感是人之精神的血肉,人性是人之精神的筋骨,情感是可以变化的,人性具有稳定性。作品有至性人物,例《三国演义》中关羽之忠与曹操之奸,《水浒传》里武松的刚勇和杨志的“官性”。至性也可指作品的主题内容或风格,例鲁迅作品是投枪是匕首,充满战斗性和讽刺性,《史记》富于人民性,莎士比亚作品充满戏剧性,〈伊索寓言〉充满机智性,托尔斯泰小说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邓小平讲话录具有智慧灵活性。
四是品味神趣
神趣指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愉悦体验和快感的题材语言风格及表现技巧。书籍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现代社会人的欣赏情趣普遍升级,表现积极情趣的作品逐步增多,学会品味作品的趣味成了读书的一项内容。例《山海经》的神趣,《西游记》的怪趣,莎士比亚语言的风趣,朱自清语言的清趣,孔子语言的理趣,孟子语言的喻趣,〈吕氏春秋〉的寓趣,契诃夫语言的讽趣,唐诗表现技巧中的衬托等。欣赏作品的神趣能熏陶人的诙谐幽默性格,升华人的生活质量。
五是品味韵美
至美有广义和侠义,侠义一般指作品中的形象美(人象物象意象理象),寓意美,悲剧美,韵律美。例海明威作品人物形象的硬汉美,宋词的豪放婉约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意象美,王维边塞诗的悲怆美,朱熹诗的理象美,闻一多诗歌的三美,有些现代诗的朦胧美。
品味书香的理情性趣美是一个整体欣赏过程,并不可以分割零碎。品味书香需要读者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经验,否则品味就成了无本之木。书只有咀嚼的透脱才能溢香。认真品味书香吧,你的思想将因之流光溢彩,风光无限。
品味书香
我们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了让自己具有更高的审美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品味书香,品味书中的意义。
我记得《简·爱》中有一段名言:“我平穷、低微、不漂亮,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时,我们都是一样的。”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品味出一种顽强、一种尊严、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从此,我总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从书中所提炼出的那种深刻含义,让我从品味出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世界上总有那么多行色匆匆的人,他们大概是忘了,自己在喧嚣反复之中,也需要一丝书香的慰藉。别让自己变得那样劳碌奔波,记得给自己留一隅书香,抑或说——是留下最无欲无求的生命。
时光如水,夜色如墨,世界渐渐沉寂。请在那时细品书香,你感受到的,是桌上摊开的人生,是窗外流失的岁月。那夜幕下的你,不是过客,是归人。
有时候我试着拿起笔,学着释放自己的情感,高兴或悲哀,快乐或忧伤,试着把从每本书中撷取来的精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当思想的精魂从笔尖蹦出的时候,当优美的文字在白纸奔涌的流淌的时候,我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某书中的某个段落,某些感触,总是隐约的看到,书本上我成长的足迹。我模仿鲁迅的犀利;琼瑶的柔婉。试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物,在文章中透视自己的生活。
透过书本,仿佛更深一层看到了社会和人性的本质。因而拼命的在书中汲取自己的所需。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在深夜握着一支笔拼命地写。
一缕书香,就这么在我的魂梦之中飘舞荡漾,而且越发的浓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精魂.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部诗集,这部诗集让我与唐宋八大家进行对话,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品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情,想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念……每一次品读都像与李白“对饮成三人”,与李清照划舟小饮,那淡淡的离愁是李清照心中解不开的结……与诗人同喜同悲,在诗境中,我总能找到自我,进行一次完美的诠释。
我想,在我的生命中,要是失去了书,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书,是我干涸的心灵中唯一的甘泉;书,是我贫瘠的土地中唯一的绿色;书,是我重重的枷锁中唯一的钥匙;书,是我黑夜中唯一的火柴;书,是我心灵的河流中唯一的游鱼……对,只是我心中的唯一。
每次翻开书,闻到那特有的香味,总让我心旷神怡。如果说书是咖啡,书香定是少不了的白糖;如果说书是红花,书香必是衬其的绿叶;如果说书是黑夜空中的皓月,书香就是闪烁发光的明星……
我在“飞流直下三千尺”中一睹人间奇观的壮丽;我在“却话巴山夜雨时”中感受离别的深沉;我在“我寄愁心与明月”中体味他乡的思念;我在“把酒话桑麻”中享受自然的情趣。
读书是一种乐趣,只要偷得片刻闲暇,就可以品味到书中蕴含的真理。当读出了灵魂和境界,那飘然的感受、心境,只有心读者才能领会。
面对满林的书香,犹如面对心灵的净土,也是滋润人类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好书,是世间的一方净土,一个寄托灵魂的乐园。去读好书,品味书韵,品味书香,让人生更具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