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是公司老员工,在职10年。
近日,受疫情影响,公司裁员20%,老黄在被裁之列。
老黄为了保住饭碗,声嘶力竭和人事主管吵了一架,以自己为公司服务10年为由,希望公司能够给出一个说法。
人事主管并没有搭理他,而是花了三天的时间整理出了这10年内老黄的所有业绩。
可以看出来,除了最开始的几年,老黄负责了几个项目之外,之后老黄基本是跟着别人做项目。在职第5年算是拐点,在此之前老黄还受到过重用,在此之后老王几乎只领着岗位工资度日。
所谓业绩,也只不过是仅仅排在新人之前,不被淘汰罢了。
老黄傻眼了,嚎啕大哭一场,最终收拾东西离开了公司。
39岁的老黄上有老下有小,正儿八经处在了“中年危机”的关卡上,被扫地出门的确令人同情,但不免让人感慨:生活就是如此现实,当你无法提供价值而又没有勇气主动改变的时候,公司不会给你空耗资源的机会。
扫地出门也许不是最好的结局,但在漫长的10年中,老黄已经从当年那个意气奋发锐意进取的少年变成了中年油腻职场男,说白了,一切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怨不得别人,更没理由要求别人如何。
而作为职场上千千万万的“老黄”,你被淘汰,又是什么时候呢?
有些人在十八岁就去世了
只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微博上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茁壮成长,从十八岁放弃自己初恋开始,再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轨迹了。
半强迫性的结婚生子赚钱,等老了又开始给孩子的孩子带孩子,一直等到黄土淹没自己的时候,他突然清醒了:十八岁那边,他就去世了,只不过是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罢了。
这个故事很经典,但大多数人都没看懂,或者看懂了不愿意相信——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浪费了一天又一天的宝贵时间。
我们经常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余生还长,做什么来不及呢?
也许老黄也是这么安慰自己的,但他被公司扫地出门的那一刻,是否会想起,自己在五年前的某一个偷懒的瞬间,就已经死了呢?
人生没有假如,职场没有如果。
所有的今日,都是你昨日的选择。
况且,老黄的事并不唯一,甲骨文公司宣布裁员,好多在中关村“养老”的程序员失业下岗,一时间怨声载道,众说纷纭。
但是后来爆出这些下岗名单上的人基本都是公司的老员工,每周只上一天班,甚至直接在家办公,老资格、老资历让他们完全可以和公司脱节,甚至利用上班时间做自己的事。
所谓养老,不过如此。
但是很遗憾,所有商业模式都是为了赚钱的,如果你提供不了相应的价值,只能离开。
这是雇佣法则,更是商业规律。
那些炸圈了的中关村养老者们,当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改变,当他们沉溺舒适的幻象被打破,他们没地方去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伊索寓言》中有一句名言:春天种下了种子,秋天才可能有收获。
你都没种过种子,没耕耘过土地,没付出过汗水,秋天怎么可能有收获呢?
即便侥幸地里长出来几颗杂草,等到秋天的时候,一切都将无所遁形。
职场中,又有多少人干着这样的事呢?以为自己拿到了金饭碗就可以衣食无忧,以为自己找到份好工作就可以生活无虞。事实真是这样吗?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的好,就得不断拓展扩大;一个人要想生活的好,就得不断学习提升,成长。
否则,往后岁月,你只是在重复罢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就提到了,如果一个人做不到积极主动,那他所有的生活只不过是在重复。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只不过是原地踏步罢了。
没有意义的经历,都是在浪费时间。
比饮鸩止渴更可怕的是
依赖于惯性的慢性自杀
学会一个技能需要一万小时的积累,但人生并不需要一万次的重复。如果今天和昨天没有差别,那你算是白活了一天。
有则旧闻是某地取消了高速收费入口,结果一众高速收费员闹了起来,还将这件事抛在了网上。
那些声嘶力竭,想要保全自己饭碗的人,让人看着可恨又可怜,可怜的是他们真的没饭吃了,如她们所说,“将所有的青春都搭在收费站上了”。可恨的是时代在变化,但他们还站在原地无动于衷。
时代抛弃你,连声再见都不会说。这就是事实。
更为可悲的是,现实中还有多少人,都是这样过着自己的一生。
屡出不鲜各地公职人员的报考人数均在实际需求人数的百倍、千倍以上,也许公职人员的工作的确舒适安逸,也的确需要人去做。但是,把合适的工作给合适的人去做,这才是正确的。
而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眼中“养老”的“金饭碗”。
其实,不管人还是动物或者植物,趋利避害就是生物本性,哪里舒适安逸就去哪里,这本无可厚非。况且人性本懒,遇着个舒服的地方,就恨不得一辈子再也不愿挪窝了,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所谓舒适区,其实是画地为牢,是自我隔绝。
摩西奶奶八十高龄开始学画画,是几个人才能有的勇气呢?
但正是因为没勇气,所以更多的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麻醉了自己,逐渐被自己的习惯扼杀,虽然无痛无痒,只不过是慢性自杀罢了。
罗斯福夫人曾讲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应用于此,也是相同的道理。大闹办公室的老黄、声嘶力竭的收费员、沿街游行的甲骨文雇员,是谁伤害了他们?答案是,是他们本人。
是他们对时间的纵容、对自己的纵容,造成了最后世界、环境对他们的所谓的伤害。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什么?答案是: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一个人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
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都习惯性的把责任往外推,比如老黄觉着自己劳苦功高公司却开除自己,很委屈。比如收费员觉着自己青春都洒在了收费站,很不值得。
但是,仔细想一下,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当他们以为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就选择了声嘶力竭的讨伐。
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而上面案例中的这些人,何尝不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把自己逐渐置于危墙之下了呢?
因为资历老,所以甲骨文公司的很多人都选择在家办公甚至一周只上一天班,选择了浑浑噩噩度日,选择了逍遥自在养老。因为业绩好,所以老黄选择了安逸舒适抛弃了锐意进取,选择了早出晚归,选择了10年坚守。因为工作轻松,所以收费员选择了而高速收费站,选择了金饭碗,选择了公职名额,选择了把青春留在这里。
但凡他们稍有点备选方案,怎么会落到现如今的地步呢?
或者说,他们只是把自己走的路指定成了唯一的选择,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其他选择。这样的人生,如何自由?这样的工作,如何创造价值?没有了价值,别人为什么要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二个习惯叫做“以始为终”,很多人都是本末倒置,将习惯看成了选择,将生活看成了习惯。
漫长的习惯之下,最终走到了狭窄的路上,无法回头,无法改变,终究走成了自己的单行道。
你的明天
都在你的手中
很多人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或者已经意识到“改变”了。但是苦于没有方法,或者是方法不实用。
因为一个人所能够看到的世界或者是他人,只存在于你自己的眼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事情,普通人并无法完成。
甚至,当局者迷,还会越陷越深。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下三个建议,实操性强,可以直接上手。
1.实现富足而有意义的人生,从自律开始
很多人想要做出改变的第一个习惯是做计划,但这恰好错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你可以目光长远,但请永远不要忽略当下。很多人习惯于做计划,但仅仅止于做计划。一纸空文的计划远比不上此时此刻,立马行动!
有一个当下热门的词汇叫做——自律,你不妨试试。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写道:“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更满意。”改变村上春树生活不规律、烟酒不离身、赘肉产生生活的,就是他的自律。
33岁那年,他关闭自己的小酒吧,开始写作,开始跑步。至今已经参加过很多次马拉松。年逾古稀,依旧不曾松懈。
那如何做到从当下开始自律呢?《引爆自律力》这本书中提供了三个步骤:
a.走出把自律当成目标的误区罗曼·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时间。”
很多人觉着很难自律,是因为自律太过于痛苦了。一想到要自律,就会痛苦的发抖。但事实是,自律不是目标,而是习惯。
当你习惯于早起,当你习惯于每天运动,当你习惯于做计划做清单,这就是自律。
b.找到合适的工具《清单革命》这本书中提到清单能够解决一个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记忆和注意力偏差,第二个就是高度紧张和压力之下的麻痹大意。
而做清单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效率、在于降低容错率,提成一件事成功的可能性。
找到合适的工具,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会有三种工具帮到你:目标管理工具、时间管理工具和精力管理工具,而具体到工作中,比如OKR工具、时间矩阵工具、GTD、PDCA都是常见的工作管理工具。
找到合适的工具并善于使用,是一个人职场人逐步改善自己的工作,提升效率的开始。
c.迭代自律,终身成长在《腾讯传》中,吴晓波总结说腾讯的产品思路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而作为一个想要改变自己、不断要求自己上进的职场人,这一思路,恰到好处。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研究成功数十年后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其所著的《终身成长》一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而是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所以说,具体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坚持下去,积极向前。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一个习惯一样:积极主动。
只有你积极主动的寻求改变,从当下开始,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性,那你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
2.没有总结经验,就只是日做而不知,经历而不觉
烧了一辈子的饭菜,不一定就是大厨。养了七个孩子的妈,并不是育儿专家。做了一辈子的男人,未必有男科医生了解自己。(说不定还是个女医师,捂嘴笑)
很多人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干工作,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认知按部就班进行工作。可事实是,你工作10年,只不过是在重复一件事,没有总结,没有变革,甚至一辈子,也只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罢了。(原谅我说的这么直白)
举个身边的例子,朋友阿朱,自24岁那年步入职场后,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很快当上了小组长,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似乎他的职场生涯就此停滞了。35岁的他还是个小组长。
干着不痛不痒的工作,领着不多不少的工资,眼见着生活压力加大,但他在职场中却毫无长进。
也并非领导没给他机会,而是他似乎只能干自己干了很多年的这些工作,但凡稍有挑战性的工作,都会被他搞砸。
而他带出来的新员工,却都能以一当十委以重任了。
他为此很是苦恼,找我哭诉了很多次。我给他分析的原因就是,工作不但要干,还要总结。这个总结并非年终总结,而是对于自己职业生涯、职业技能的总结。
上文中提到了PDCA管理法,即计划、执行、检查、纠正。
而这四步并非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运行。一个循环结束可能解决了某些问题,那还会有为解决的问题或者新的问题,就进入到新的循环中进行,逐步呈现阶梯型上升,或者说随着事情的进展,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呈现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这就是所谓的总结、再开始、再总结、再开始。
不要怕错,而是要不断的试错,进而进行问题的解决。
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还不自知,错了还不知道总结,不知道纠错。
而这个过程,就是跳出舒适圈的过程。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要想真正跳出舒适圈,应该是逐步的从自己的边界往外延伸,一次可能延伸的并不多,自己足以挑战并成功。否则,太大的目标容易让自己气馁甚至放弃。
在这里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以前睡懒觉每天十点十二点起床,就别期待你一次性能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了,你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进而调整自己的起床时间。
而《睡眠革命》一书正好提供了一个人睡眠周期制定的方法,大家可以进行借鉴。
所以改变自己的第二步,应该从适当的总结开始。就如同我们考大学、考研的时候,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和大量的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你才有可能真正的取得成功。
而没有意义的重复,只能让你的时间浪费。
3.提升工作的含金量
有篇文章叫做《看看你工作的含金量有多高》,引发了很多人的焦虑,始终觉着自己的工作含金量几乎为零,这可怎么办啊?
但事实如此,一个人的工作含金量决定了他在职场上能够走多远。
不少人觉得:我毕业后就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小公司里做些不起眼的破事,后面恶性循环,更难跳出。
李少加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世界上只有一个相对不利的形势,没有绝对不利的形势。
例如,我们都深知低价值工作的不利因素了,可是你曾经认真思考过你比那些高价值工作的优势没有?
每个人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即便当下的工作含金量不高,但也能在其他方面发现一些优势。你是否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加以利用,进而进行弯道超车,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该如何操作呢?如何提升自己的工作含金量呢?
a.扭转思维习惯
“幸运的人总有千篇一律的幸运,不幸的人总有乱七八糟的不幸。”
这句话来源于网络,但很真实。那些已经成功的人,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而那些尚未成功的人,只是因为懒惰,还要给自己的懒惰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每当遇到一件事,成功的人想的是如何更加成功,懒惰的人想的是如何躲避。
就该成功的人成功,就该懒惰的人失败。这是自然法则,更是成功法则。
所以说,事有好坏,但无定理,有些事情不妨看长远一些,只要你坚定自己的目标,又何尝不到成功的一天呢?前提是,你的确坚定了目标,并为之付出了努力。
b.主动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作者李笑来曾说,自己这辈子只有一个标签,那就是学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达到人生的彼岸。
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如此。
学习是一个人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主动学习则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最大收获的方式。因为只有你自己主动学了,你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被动的学习往往伴随着不耐烦、厌倦和疲惫,只不过是消磨时间。
而在此基础上,如果跟着主动学习进行深度思考,多观察、想的远一些,又何尝不能收获到更多呢?
c.给自己定位
你可曾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在美国营销界引起轩然大波,但事实是,不光是产品的定位如此重要,个人的定位也同样如此。
从大的层面说,这辈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的层面说,这个公司里你要做到什么样的成就?
都是定位的问题。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叫做“7个人物法”:
第一步找到你最想成为的一个人,第二步找到除这个人外你想成为的其他六个人,第三步总结他们这七个人的硬本领,第四步选择其中三个硬本领并按照你的需求进行排序。
接下来为自己制定时间规划,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会它们!
d.提升效率,对低价值事项说no
在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领导让你帮他贴发票、让你帮他买水、让你帮他取东西……
不用看了,这些都是低价值事项。有时候别说是领导,就算是同事都有可能让你帮他做这做那。
有其他吗?有,比如刷剧、比如刷短视频、比如打游戏。你可能会狡辩是放松,但放松一两个小时之后,你真的放松了吗?
劳逸结合,一张一弛,但并不是这种方法。
所以,从今天开始,尽量把自己的剩余时间挖掘出来,用在更多有意义、有成长的事情上去。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呢?看看你想掌握什么技能,就去用在什么事情上。
e.学会创新
《创新的艺术》一书中提到,商战逐鹿中只有极速的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工作中也是如此,创新的意义在于变革,在于找到更好的方法,提升效率,完成工作。
试想一下,当你能用更快速的方法结束工作而同事还在笨拙的使用纸笔验算,谁能更受领导青睐呢?
答案不言而喻。
可能你会说,创新多难,又不是谁说能创新就创新的。
但是《微创新》和金错刀的《微革命》却告诉我们,创新其实是一种技能,你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来获得。
而比创新更容易学会的是微创新,从一个小的角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创新,既不影响整体的工作,又能够最大限度的以创新之名来改进工作。
f.在每一个细节上全力以赴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中充分展示了细节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企业的本质就是人,反过来想,如果你不注重细节,企业的细节如何凸显?
只有你在每一个细节上全力以赴,做到%甚至%,还怕自己没有提升吗?
总结一下没有成长的工作经历,只能是浪费时间,因为,你只是在重复罢了。比饮鸩止渴更可怕是依赖于习惯的慢性自杀,而无法改变自己的核心在于没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选择,习惯了在漫长岁月中将自己逼上单行道,再也无法回头。从当下开始,从自律开始,改变自己。不总结的经历没有意义,只有不断的重复PDCA循环,才能够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踏上更高的巅峰。提升自己的工作含金量,让自己切实提升在工作中的价值,这样的工作才能够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