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毁山之一毛
4.《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二、阅读理解题.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
A.《列子》B.《水浒传》C.《西游记》D.《伊索寓言》
(2)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B.年且九十(将要)
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
(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夏容易产生枝节,才开始反应啊。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C.冬夏换季,才开始反悔做的事情。
D.冬天和夏天每当到过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 。”
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 。”
(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上联:有志移山易下联:
7.
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