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照亮世界读客来稿三联中读

原文

没马的骑士载于中读App小时候特别害怕走夜路,总感觉身后有鬼。我把这种恐惧告诉母亲,母亲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天一黑就觉得身后有鬼在跟着他,所以一到晚上他就不敢出门。有一天,他要一个人走一段很黑很黑的路,他很害怕,感觉身后的鬼马上就撵上他了,他大哭起来。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声音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害你的,我是你的魂儿,是来暗中保护你的。”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害怕走夜路了。这算是我最早听到的童话了,你能想象它赐给我的那种勇气吗?它不仅扫去了我幼小心灵里的惊恐和不安,还让我看到人原来是这么奇妙,灵魂居然可以走出身体,以一个刚强的形象来保护自己。当然,它也形成了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看法:这个世界不是以相互陷害、而是以相互陪伴、彼此呵护为根基的。我想,这算是小小的世界观吧。01再后来,听了更多的童话故事,受了更多的教育。我从《白雪公主》那里看到了善意,相信善良的人总会在冥冥中得到眷顾甚至“起死回生”,《海的女儿》那勇敢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让我震撼,《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学会了悲悯,还有《丑小鸭》《夜莺》《三个好朋友》......可以说,今天,我对世界、对人心所怀有的最美好的想象,都是童话赐给的。童话的这种哺育和恩泽,更像是我精神上的母亲。小学时候,有篇课文叫“乌鸦与狐狸”,选自《伊索寓言》,讲的是狐狸想吃乌鸦嘴里叼着的肉,想尽办法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我的老师夸赞狐狸聪明,善于抓住乌鸦的弱点,吃到了梦寐以求的肉,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虽然年龄还小,但我隐约中总觉得狐狸做得并不对,那不是聪明,而是狡猾的小伎俩。我一直在想,作者为什么不让狐狸拿出诚意去和乌鸦商量,或者拿东西去和它换那块肉呢?为什么偏偏要去骗呢?所以和童话相比,我一直很反感寓言故事。02刘再复先生曾经以《三国演义》为例,这样批评“四大名著”:以《山海经》为标志的中国童年时代那种单纯的人心,发展到《三国演义》已全面变质变态,彻底伪形化,《三国演义》是一部心术、心计、权术、权谋、阴谋的大全。他感慨“那个时代几乎找不到人格完整的人”。这话用来评价一些寓言故事也挺合适。你看,“狐狸”在练习狡猾和善变(《乌鸦与狐狸》、《狐狸和关在笼子里的狮子》等),“狮子”在蓄积暴力和强权(《狮子、羊与狐狸》),“狼”在学习诬陷与伪善(《狮子、狼和狐狸》),“农夫”在学着自保和贪婪、在铭记仇恨与报复(《农夫与杀死他儿子的蛇》等)......童话是在积极地建构和丰富人的心灵,是一首美好品质的赞美诗,而寓言却是在传授处世之道、在兜售圆滑世故,是对向善人心的瓦解。所以,当给女儿买的插画版《安徒生童话》到货后,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遍,越读越快乐,越读心里越明亮,而那本《伊索寓言》已经在书架上闲放了多年。03当我把这些看法说给朋友,他们总是喟叹:社会现实不是童话故事,人不能活在童话里,总是要去适应社会的。每次听到这样的答复我就很失落,社会上出了问题、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这就是现实”就把责任推给社会。之所以有坏事情发生,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用美好的期待和身体力行去培育过它。难道不是吗?小时候,我们从寓言故事里学习狐狸那些“小伎俩”“小把戏”;稍微大点,我们又在听这样的“忠告”:“出门在外,不能太老实”“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人都是欺软怕硬、挑软柿子捏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们的书摊和书架上是“厚黑”和“阳谋”,我们的电视剧在轮番表演宫心计和斗心术......就像熊培云先生说的那样,我们“不面对信仰和心灵,我们缺少理智与心灵的文化氛围”。所以,很多人还没有走上社会,心里就早早地筑起一道高墙,堵住这个世界给他准备好的那份善意。而一旦遭遇坏事情,心里就越发肯定自己的那道墙。这种“自我印证”的心理,无形中为那些社会灰暗部分提供了某种合法性。于是,“江湖险恶、人心驳杂”便作为一种生存经验一代代传了下来。04有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试着多讲讲这个世界的善意呢?有一次,我的女儿因为其他小朋友动了她的玩具而大哭不止。我给她说,她有分享的权力,也有不分享的权力,并告诉她分享和不分享分别会带来什么结果,她思考之后选择分享。虽然她的分享并不能给这个社会具体地带来什么,但却让她懂得了“分享能战胜自私”,她眼里从此多了一个“分享的世界”,“进一寸则有一寸的欢喜”(胡适)。所以,你坚信世界是什么样,世界就终有一天变成什么样,你坚信人心是什么样,你所遇到的人也终会是什么样。有句歌词叫“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其实,童话里藏着最初的美好,从来就没有骗人,是我们没有朝着她所指引的方向走。我们自己迷了路,却要怪那指路的人。回到母亲讲的那则童话,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曾预设过“跟在身后的鬼”,现在,我们不妨把心敞开,把这个世界往好处想,黑夜里那段看不见的路,就让信任和善意去照亮它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