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思政课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教育强国
★★★★★
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思政课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做好思政课教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把握关键,找准重点,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简言之,就是要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
一、做研究是把思政课讲深讲透的重要基础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是否还需要做研究?对此问题的回答,过去是有争议的。经过长期探索,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思政课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把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搞清楚、搞明白,讲起来才有底气,才能把课程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才能做到以理服人。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或者仅仅在上课前找一些材料,看起来内容很丰富,但是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论分析,不能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敏感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解疑释惑。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年到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加到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个增加到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也将设置为一级学科。这些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加强高校思政课提供学理支撑。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化理论研究,把教学内容变成研究成果,再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
思政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每一门课程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术业有专攻。教师所学专业和精力有限,难以对每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合理选择,找准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有自己专长的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能力,推出研究成果,做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当然,思政课教师也有共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理论基础,也是思政课讲授的主要内容。每一门思政课讲授的内容有所区别,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的,都是从不同的视角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等等,都应该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对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以及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应该学深悟透,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研究,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与时俱进地推出相关研究成果,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
二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专门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师当然要进行深入研究,其他课程老师也应该加强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发现规律,阐明道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从而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用。
三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一般说来,教师研究的领域应该是教学中讲授的内容,即教什么研究什么。但是,现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非常快。据教育部社科司统计,截止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年增加7.4万人,比年增加5万多人。很多教师都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科研能力强,展现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争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精神风貌。近年来,一些学校急需补充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或教师也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这对于扩展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领域,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讲好思政课是有帮助的。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支撑思政课的根基所在,这就要求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尽快补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基本功。现在有些教师申报课题、做科研还是其他学科方向,导致研究的内容不能在课堂上教授,课堂讲授的内容又没有深入研究,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思政课的效果。总之,研究内容应该紧紧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来选择。
怎样做好研究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有的教师反映,思政课教师选择研究课题难度较大,大的题目容易空泛,小的题目发表论文困难;有些课题政治宣传味道浓厚,缺乏学术性;有些学术性课题政治敏感性强,难以深入研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现实存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所讲授课程,做出合理选择。首先,在认真学习经典著作的基础上选择研究方向。有的教师询问,花了一段时间读经典作家的选集,感觉记住的内容不多,理解不透,怎样才能读好经典著作?一般说来,读经典著作有泛读、选读、精读等多种形式。读马克思的著作,要了解其写作的历史背景,结合一些导读的文章加深理解;要带着问题读,在思考和研究某些问题时,选读某些重要著作;有些经典著作还要反复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读,反复思考,深化理论认识,提升理论水平。曾经和毛泽东在井冈山共同战斗过的曾志回忆道:“毛主席说过:‘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2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生动,应该经常读、反复读,在学思践悟中明理增信,提升理论水平。其次,确定研究方向后要持续研究,久久为功。教师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研究领域和相关选题后,应该坚持做下去,力争拿出一些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再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研究,并以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接时代课题,而不是什么课题热就申报什么课题,导致缺乏研究专长和特色。再次,注重运用科学方法,提升研究水平。毛泽东曾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才能实现研究目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做研究缺乏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导致研究工作存在盲目性。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都是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方法,调查研究法、社会矛盾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具体方法,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运用的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有助于理清思路,拓宽视野,提升研究水平。
二、抓重点是把思政课讲深讲透的重要环节
注重分析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5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曾形象地指出:“要把所有的事都找出来,分分类,排排队。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核桃栗子一齐数,其结果必然是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挺乱。”6
思政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众多领域,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等众多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视野要广”。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思政课全面讲授与突出重点的辩证关系。思政课涵盖内容极为广泛,而课时有限,这就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哪些内容是应该突出的重点?
一是学生关心的疑点难点问题。每一代青年有每一代青年的特点和追求,他们思维活跃,爱思考,善追问,面对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会有分析判断,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会有评价论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新情况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当然,他们也会存在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弱点。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思潮,包括错误思潮,国内外敌对势力从来也不会放松对青少年的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也不会停歇。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思政课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解疑释惑,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明辨大是大非。思政课既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使思政课更有深度;也要旗帜鲜明剖析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分析批判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使思政课更有力度;还要回答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现实政策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讨过程中促进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使思政课更有温度。
二是理想信念问题。思政课需要传授知识,但是重点不在于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通过知识的载体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与理想信念教育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相关的人物、事件等,是教学中应该抓住的重点。理想信念来自理论认知,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8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头脑,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是教材体系中的关键问题。除形势与政策课外,每一门思政课都有统一的教材,每个章节也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形成了完整的教材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需要教师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每个章节的内容不可能是平均用力,要善于整合,突出重点,或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之中、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中、或在国内与国际的比较分析之中,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所说:“实际上,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最后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纲挈领。”9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需要根据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也应体现在大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在主线贯通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步步深、步步高的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三、讲故事是把思政课讲活的有效途径
描述事件过程、强调情节生动性和连贯性的故事,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大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们的启发教育作用是极为明显和深远的。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讲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比喻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一定能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引用了《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阐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深刻道理。毛泽东讲述的这两个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寓言故事,但揭示的道理极为深刻,影响极为广泛,有着巨大而长远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讲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对他的影响:“记得一九六六年二月七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上初中一年级,政治课老师在念这篇通讯的过程中几度哽咽,多次泣不成声,同学们也流下眼泪。特别是念到焦裕禄同志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藤椅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时,我受到深深震撼。后来,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10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同样是感人至深,影响深远。思政课中善于运用感人的事迹、生动的事例,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融入鲜活的故事之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有机结合,能够把道理讲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故事不是庸俗化地讲段子,不是讲奇闻趣事,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抽象道理进行形象化表达,有画面感,达到见人见事见理论的效果。一是讲述思想理论形成的故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实践的结晶、时代的产物,凝结着理论创造者的艰辛探索和不懈追求。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20年如一日,坚持到英国博物馆去看书,查阅资料。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阅读了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多种报刊,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多本。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担负起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生前未能完成的《资本论》第2、3卷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正如列宁所说:“古老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超越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1毛泽东的大量著作都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比如,他在湖南五个县作了32天的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地方工作的经历,在一些地方的考察,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论述,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讲好领袖人物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故事,有助于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二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波澜壮阔,蕴含着丰富智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就辉煌,充满了感人的故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每一种伟大精神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用好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讲好革命英烈、时代楷模的故事,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也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环节。三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深刻领会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深远意义;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奇迹和伟大成就;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充分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搜集材料讲故事并不是难事,难在如何把故事讲好、讲出效果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显然也包括讲好故事的方式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就应该借鉴一些艺术形式,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故事走进学生的内心,触动情感,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教育,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一是善于使用平实和亲切的语言。一般来说,教材使用的是书面语言、甚至文件语言比较多,这是由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讲课过程中如果文件性语言过多,就会显得干巴巴,就会枯燥。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显然也包括话语体系的转换。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话语体系,在教学中要多运用一些日常生活语言,使用平实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语言,善于运用富有时代特色、学生喜欢的话语来讲述,带着感情讲,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有机统一,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二是善于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阐释深刻的道理。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12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而又形象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13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令人记忆深刻。三是善于吸收借鉴一些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故事,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有差异。相声中有“抖包袱”的说法,即经过细密组织、铺垫,把设置的悬念揭出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思政课讲故事也可以借鉴一些艺术表达的方式,经过精心组织铺垫,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把压轴的内容用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用演讲的方式进行授课,收到良好效果,但也不能整堂课都是演讲,要有张有弛,形式多样。四是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网络信息时代,可以运用的视频资料非常丰富,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视频资料的故事也是讲授思政课的有效手段。运用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讲故事中来,也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做研究是基础,教师对于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懂真信,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抓重点是关键,教师善于把握教学重点,才能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讲故事是手段,教师善于把重点内容运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表达出来,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把做研究、抓重点、讲故事有机统一起来,重点讲授的内容要深入研究,深入研究的内容要善于用故事来表达,有助于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年4月26日,第1版。
2曾志:《谈谈我知道的毛主席》,《缅怀毛泽东》(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5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是》,年第1期,第5页。
6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14页。
8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20页。
10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29页。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6页。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59页。
1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59页。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