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从未如此亲近洞悉痛苦
痛苦即密码,它藏有解读当下社会的关键信息。因此,所有社会批判都必须完成对痛苦的一种诠释。
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长效麻醉。
别无选择成为一剂政治止痛药,弥漫的中庸之气治标而不治本。人们不再争辩,不再奋力追求更好的理据,而屈服于制度强制。一种后民主蔓延开来,这是一种妥协的民主。妥协的民主无力锐意改革、实现愿景,这些都可能引发痛苦。它宁愿选择短期有效的止痛药,掩盖掉系统机能障碍与扭曲。
以上摘自《妥协社会——今日之痛》中的《痛苦恐惧症》。作者韩炳哲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被誉为“德国哲学界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邃的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他对数字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批判,尤为富于启发。
02灵魂长满老茧,痛苦让它重生
当代人的痛苦经验有一个主要标志,即认为痛苦毫无意义。我们完全失去了忍受痛苦的技能。将痛苦限定在医学、药理学领域,摧毁了“克服痛苦的文化程序”。根据佛洛依德的说法,痛苦是一种症状,表明一个人的故事有阻碍,不够流畅。因为这处阻碍,病人无法将故事进行下去。而治疗方法就是将病人从语言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的故事再度流淌起来。
从未这样揭开痛苦的面纱,看清它的真面目。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去伪存真,帮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说到“克服痛苦的文化程序”,新东方带货的董宇辉老师,缘何他的直播间脱颖而出?特别是他的文案很受欢迎,恰恰说明,当代人并非真正一味沉迷追求物质享受,实际上,对精神需求的呼声巨大。只是长久以来这部分需求被隐藏或者抑制了。董宇辉老师,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对这份文化之美的觉察,把大家拉回了诗意境界。
0痛苦并不是真正的敌人,逃避它才是
作者在《痛苦之狡计》》里这么描述:痛苦是狡诈的。就算仓库里的止痛药堆积成山,人们也无法战胜痛苦。用云格尔的话说,人们虽然驱散了阴影,但散射的光线还是填满了空间。痛苦以更稀薄的形式广泛散播。得到有治愈之效的关怀,比如被触摸、被嘘寒问暖,这样的经验越来越少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立和隔绝与日俱增的社会,自恋和自私又加重了这种孤立……
美是痛苦的互补色,面对痛苦时,精神便幻想出美,它以疗愈来对抗损伤。
国家不幸诗家幸,古代文人墨客很多作品都寄情于山水,与此同理。直面痛苦,直面自身的软弱和易碎,已经迈出了填补精神虚空的第一步。
04童话故事,真的读懂了吗
《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这些童话故事,我们从小就读,孩子们读个乐呵,从有趣中略知人间百态,树立最初的善恶价值判断。成年后,我们再看这些故事,又看到了嬉笑怒骂的人世间,从中读出了人性。那么,哲学家又从中读到了什么呢?
本书中多次引用童话,每一次都让人豁然开朗。
我们可以把安徒生童话《跑豆公主》作为晚期现代人类超敏感性的一个隐喻。床垫下的豌豆给未来的公主造成如此多的痛苦,让她彻夜难眠。如今的人们可能就患有“豌豆公主综合症”。这种痛苦综合症的矛盾之处在于,痛苦原因越来越少,而痛感越来越强。痛苦的程度无法客观确认,只能主观感受。“痛苦之无意义”伴随着日渐高涨的对医学的期待,让哪怕是很小的痛苦都显得难以忍受。我们不再拥有意义关联、叙事、更高的审查机构以及目的等有可能超越痛苦、让痛苦变得可以忍受的东西。如果豌豆消失了,人们就会开始抱怨床垫太软,让人受罪。其实,真正让人痛苦的恰恰是漫长而无意义的生命本身。
《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和同伴们在一座小岛上逍遥地游荡,畅快地吃喝,而这座小岛实际上是一条大鱼的脊背。背上的火焰惹恼了大鱼,它深潜入水,辛巴达也被抛进海中。我们身处臆想的安全感中,这安全感来自于"人们为求一种平庸的舒适而将痛苦边缘化"。人类为抵御自然力而修筑堤坝,但这堤坝每增高一分,威胁便也增大一分。近年爆发的大流行病表明,为对抗目然力而筑起的堤坝,随时可能倾塌。正如古生物学家安德鲁所说:人突和其他动物都只是"进化的糖霜"而已。真正的蛋糕则是由微生物构成的,它们随时要突破,或说随时要收复蛋糕表面脆弱的糖霜。将大鱼脊背当作安全岛的航海家辛巴达,大概就是前人留下的对人类之无知的隐喻吧。人类臆想自己身处安全之中,殊不知被自然力拽入深渊只是迟早的事。人类恰恰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伤。人类对自然施以多大的暴力,自然都会报以更大力道的反击。
借助他人智慧,启迪自己内心。全书只有十一篇,事关痛苦的方方面面:痛苦的价值,痛苦的根源,痛苦的伦理学与解药……薄薄的一本,看完直呼过瘾,直想全文背诵。
原来,哲学并不总是枯燥的,遥远的,它也可以这样清新美丽,生动可人。
毫无痛苦、永久幸福的生命将不再是人类的生命。想克服一切痛苦的人,也必将抹除死亡。人类为了生存而将自己消灭,或许能够获得永生,可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