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儿刚刚大学毕业,经过20道的面试,终于挤进国内一线城市,数一数二的培训机构当网课教师。年薪将近18万。在疫情之下,就业本来就很艰难,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能有这样的岗位相当不错。
小姑娘开始上网课后,公司要求老师要学会做产品销售,就是向家长推销自己网课。比如一下子买多节课,和买十节八节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反正一下子买课的节数越多,价格越优惠。
朋友的女儿回来分享说,她们公司的课外辅导,在国内有很好的口碑。
一说到打折和优惠。家长们都不心疼钱,一交就是几十万。她说好恐怖。这些父母的收入要有多高,才能撑得起这些补课开支。而且这仅仅是孩子的学科辅导费用而已,还有兴趣爱好,也是一大笔费用。
一个在一线城市的孩子,父母得砸多少钱,才能撑到孩子高中毕业?对于家境优渥的家庭,这也许就是小钱,但芸芸众生都是普通的工薪阶级多,这样的开支是不是家长们的一大负担,而这种负担背后的压力谁在承受?
现在孩子课外辅导的开支,对于国内的情况,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已经是一笔大的开销。
现在随手打开一些媒体平台,补课的广告铺天盖地。
比如数学课的广告:拉开孩子距离不是智商,而是数学思维。
(难道数学思维好的都可以逆袭和赶超他人?)
语文课广告:作文都是套路,试试背熟这万能公式!
(套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
英语课广告:英语不好?来这里,7天保你流利说英语,限时领取!
(7天就可以流利所英语,天方夜谭。)
补课机构琳琅满目的广告,意味着这是一块高需求,高利润的行业。撑起这些行业的是家长们勒紧裤兜,挤出来的钱。
现在很多人都说,医院是最不能讲价的地方,人家让你掏多少钱,你就得乖乖地掏出多少,一分一厘都不能少。
现在是孩子的补课机构,孩子成绩不好,只要他们愿意去补课机构,让你掏钱,你比做什么都愿意。交完补课费后,两手空空,回来吃稀饭配杂菜也愿意。不补,担心孩子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学。没有大学文凭,出来社会就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前途,没有前途就得卑微一生。
这是万千家长的推理逻辑!这逻辑是有点夸奖,但也是万千人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没错。
为了了解补课带给家长的经济压力,我咨询了几位在深圳,北京的朋友。
深圳同学,70后,经商。有俩娃。她说一年花在两孩子的课外辅导费用是7万。老大是5万,老二是2万。她说这些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大的经济负担。但如果生意不好,将是一大压力。
深圳同学,70后,工薪阶层。一娃,上初二,她说她孩子的单科补课费用,数学已经将近20万。其他的学科,或者是课外兴趣班都不算在内。是有压力,但升学竞争大,不砸钱不行。
深圳同学,俩娃。她也说因为没有有房贷,补课费用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大。如果有房贷,那就不一样了。
北京朋友,70后,工薪阶层。娃上小学。她说她和老公算是比较淡定的家长,想让孩子有多点时间玩,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平时都没有送辅导机构。作业都是家长辅导,费用不大。
我接触的这些朋友,都是早期到一线城市打拼,靠着自己在城市扎根的70后。他们当中一些都是生意人。经济条件还不错。在城市房价合算时,他们早买了房子,并已经还完了房子贷款。
如果是80后,90后的,或者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哪个没有背负房贷?如果按这么算,一边背负房贷,一边花大笔钱支付孩子的各种课外辅导和兴趣班,压力也是重重的。
有些报道说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些中产阶级掏元支付一节课,甚至更多。
这些经济压力的背后,是层层的焦虑。特别在一线城市,高中学位有限,竞争大,家长砸了那么多钱去辅导孩子,目的是让孩子有高中读,或者能去好的高中,保障进入重点大学。如果孩子不如所愿,大人将无比焦虑。
前段时间,深圳家长在教育局门口下跪的事情让人很心酸。家长砸了大钱买了学期房,有些就是动辄上千万,但依然换不来孩子一个学位,原因是学位太紧张了。当局只能考虑房子的土地性质和房子的面积。如果房子不是宅基地,面积又小,只能当做是单身公寓,没有资格拿到学位。
想想这些家长砸下十几二十万去卖一平米的房子,为的是能给孩子上个好学校,政策一下来,所有的计划和心血都泡汤,能不急到下跪吗?
砸钱卖了学区房,又高额支付课外辅导,如果孩子还是学习成绩不好,家长的焦虑不是没有理由的。
深圳朋友说,今年的初三考生是十万,但能去读高中的只有45%。这意味着将有一半的孩子去职高。能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城市扎根的人,学历本身就不低,她们怎么接受自己的孩子没有大学读。
这是家长不惜重金买学区房,购买课外辅导课的原因。
家长们争着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竭尽全力地买房,补课的行为让人想到“剧场效应“
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剧场效应”,指的是一群人在剧场看戏,一旦有人不守规矩站了起来,又没人制止,焦虑的氛围让每个人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戏,以致最后,出现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戏的怪诞现象。
为争抢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家长都纷纷行动,买学区房,购买课外辅导课,最后肯定有人因为能力有限,没有抢到。
没有抢到教育资源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会变得怎么样?
听说一位在岗教师开办课外辅导班,那些上不起课的家长蹲在教学点取证,把老师私下给学生补课的行为告到教委。
家长的心思很明白,我的孩子没法上补习班,你家的孩子也别想补。遏制住老师这个源头,就可以阻断其他孩子可能超越自家孩子的可能。
这种相互嫉妒,不许别家孩子超过自家孩子的行为不但让人寒心,也是教育的怪圈。
现在校外正规培训如雨后春笋涌现市场,条件困难的家长再也无法阻止,只能勒紧裤带掏钱交补课费。
结果是家长的期待,压力全部都转移到孩子身上。如果家长无法理智地对待孩子的成长,这一代的孩子,面临着无比的学习压力。
所以现代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这一块,不单单是得会赚钱买房和购买课外辅导课,还要学会如何给孩子减压。不要把成年人的沉重压力过分地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这是当代父母的修为!
掏钱买了学区房,购买课外辅导后,孩子依然成绩不好,家长怎么办?
这也是父母当前的一节必修课,
学会稳定情绪。
说实话,我本人人也经历过这样的焦虑。把孩子送入重点中学,还给购买了不少的课外辅导课。但孩子的成绩依然不理想。起初特别焦虑,总是不停地教训孩子,说孩子不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结果孩子越来越焦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以鼓励和帮助为主,少批评和责骂。
这样做后,孩子的成绩虽然没有突飞猛进地进步,但也朝着好的方向在进步。
学会静待花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我们要做的是‘静待花开’。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只要他们已经尽力了,就是最好。人的一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多读书,也只不过是让人生多一条选择的路,真的不能完全地决定未来的人生路。
曾有一首小诗《纽约比加州时间早3个小时》火遍美国: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3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工作!有人25岁就当上了CEO,却在50岁去世。也有人直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有人依然单身,同时也有人结婚。奥巴马55岁就退休,特朗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所以,放轻松。你没有落后,你没有领先。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时期里发展着。有人年少时,是学霸。有人少年时,不谙世事,但长大后也有自己的一条路要走。
拒绝比较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只青蛙是好朋友,它们事事都喜欢和对方比较。
有一天,它们突发奇想要比大小。为了压过对方,两只青蛙拼命地鼓气。比到最后,两只青蛙的肚子都胀破了。
过度与别人比较,不会让你更好,只会让你陷入深深的泥潭。
孩子也一样,非常抗拒父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孩子相比。越比较,他们情绪越焦虑,学习成绩越下降。
听过一个孩子对她妈妈说,“妈妈,我都没有拿你去和其他家长比较,也请你被那我和其他孩子比较。”
是呀,家长和家长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但我们的孩子从未比较。
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
愿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能理智地对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