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在阅读中走向世界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http://www.bdfyy999.com/

文|李东

上世纪80年代,钱锺书曾给一位学者写信:“弟素不肯为人作序,世所共知,兹特为兄破例,聊示微意。”据说,这是钱锺书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为人作序。几十年后,这位学者新书出版,钱锺书的夫人、近百岁高龄的杨绛,在身体诸多不便的情况下,欣然答应为其亲笔写序。

能让钱锺书夫妇如此敬重的人叫钟叔河,他是出版人、学者。最近,钟叔河亮相文化访谈节目。这位91岁的老者操着一口湖南普通话,透彻地谈论问题,准确地回忆过往。在视频弹幕中,不少人表示“看到流泪”。钟叔河一生坎坷,但始终爱读书,阅读涵养了他的独立思想,也促成他留给人们许多佳作。

著名出版人钟叔河先生

偶像的来信

年钟叔河生于湖南,由于战乱动荡,他11岁才进学校。不过,他很早就喜欢读书。

钟叔河的父亲叫钟昌言,是中国最后一届考八股文的秀才,也是最早进入梁启超所办“时务学堂”的新式学生,他的同学包括蔡锷、范源濂、杨树达等名人。钟昌言认为自己不算成功人士,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钟叔河身上:“你要比我有成就,要多读点书,不能像我一样毫无成就。”

年,抗战全面爆发,本该上小学的钟叔河,随母亲回平江老家避难。由于换了新环境,周围都是陌生人,读书便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康有为的《十一国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乃至《史记》《左传》《阅微草堂笔记》等,都让他手不释卷。

年,18岁的钟叔河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憧憬,他少时的愿望是考北京大学,学考古或地理。然而多重叠合的偶然下,他报考了长沙的“新闻干部训练班”,出色的写作功底让他脱颖而出,随后被刚成立不久的《新湖南报》录用,做起了文字工作。

年,钟叔河被卷入了政治运动的风潮,被错划为“右派”,39岁时又被判刑入狱,处境令人唏嘘。而那段时间,恰恰是钟叔河读书最多的时候,《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等,伴随他度过了艰难岁月。

借不到书,钟叔河就去废书报收购店里买低价的旧书报。读到一本署名周遐寿翻译的《希腊的神与英雄》时,他看到里面神的译名与以前读到的不同,就给出版该书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写了一封信,问为什么要换那些译名。不久,出版社转给他一封信,是周作人写的,他这才知道,周遐寿就是周作人。

早在学生时代,钟叔河就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年,钟叔河整日忙着拖板车,闲暇之余,他读遍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周作人的书。偶像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湖南青年写信解答,这令钟叔河受宠若惊。

他喜出望外,马上回信。没有钱买像样的纸笔,他只好到附近小店买了“一分钱两张的极薄的一面粗一面光、上面印着红色横线的‘材料纸’,一支一角二分钱的毛笔和一小瓶墨汁”。

年钟叔河致周作人信

暗淡的灯光下,钟叔河写道:“二十余年来,我在这小城市中,不断搜求先生的各种著作,凡是能寻到的,无不用心地读,而且都爱不能释。我一直以为,先生文章的真价值,首先在于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态度,乃是上下数千年来中国读书人最难得有的态度,那就是诚实的态度:对自己、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对自己和别人的国家,对人类的今天和未来,都能够诚实地、冷静地,然而又是积极地去看,去讲,去想,去写……”

最后,他写道:“假如先生手边尚有存留的文集,无论旧印新刊,能够赐寄一册,那就足以使我欢喜万分了。此外,求先生为我写一条幅,字句就用先生无论哪一首诗都好。先生最喜欢的蔼理斯的那一段话,用在这里也许适合,就请先生把它当作交给别人的一支火把亦可耳。”

很快,周作人的回信到了。信中说:“需要拙书已写好寄上,唯不拟写格言之属,却抄了两首最诙谐的打油诗,以博一笑。”随信寄来的,是一本新出版的《伊索寓言》。后来,周作人又寄来一幅字,写的是他的自题诗《丙戌杂诗·文字》。

“走向世界”

别人是“四十不惑”,钟叔河的事业,从48岁才真正开始。年,平反昭雪的钟叔河经人推荐,进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做了一名编辑,再度和文字打起交道。很快,他就策划推出了让他一炮而红的“走向世界”丛书。

“走向世界”丛书,是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极有影响的一套丛书,先后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出版,总编均为钟叔河,主要收集了年以前中国人出使、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

为了探索和开辟外部世界,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各国人民都做过许多贡献。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民族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历史,也就是它打开眼界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要学习,先得了解,于是林则徐编了《四洲志》,魏源编了《海国图志》。林、魏之后,中国开始有读书人走出国门,到欧美日本去学习、访问和工作,这其中包括容闳、王韬、郭嵩焘、黄遵宪和严复等人,他们留下了丰富的随笔著作。

“走向世界”丛书的选题源自钟叔河的阅读积累。在社会底层辗转谋生,甚至身陷囹圄的20多年中,钟叔河浏览过近种晚清人物考察西方的著述。他进入出版社的第一个选题,就是想从这些晚清古籍中,选取种出版,把晚清的官员、士大夫、商人记录下来的,第一次遇到西方世界的火轮船、德律风(电话)、巴力门(国会)等现代事物的经历与思考介绍给广大读者,以纪念这些先行者,启迪后来人。

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钟叔河先请人抄录这些古籍,然后亲自校对、注释,从发稿到付印,都是他一个人来做。由于是第一次编书,那些编辑的案头工作,关于图书开本的选择、版式的安排、题目和正文字体字号的确定、校样修改的程序、各种校对符号的用法,他都得从头学起。

岳麓书社版“走向世界丛书”

年8月,这套丛书的第一种《环游地球新录》出版,之后平均每月出版1种。第一辑共36种,于年出齐,总印数超过了70万册。年,岳麓书社启动了续编出版工程,到年底,“走向世界丛书(续编)”65种尘埃落定。至此,跨越37年,总计万字的“走向世界”丛书圆满完成。

钟叔河在《与之言集·谈“走向世界”丛书》中谈到,“走向世界”丛书是近代中国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个历史过程中的断面和侧面。“回看第一代走向世界的知识分子们所走过的道路,至少可以起到一点帮助打开门窗又防止伤风感冒的作用吧。”

为了帮助更多的读者、研究者认识到这套书的价值,钟叔河还在每种书前写了很长的导言,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到国外去的背景,以及记载的最有意义的事物,通过这些记载,引导读者看出原作者的心态和见识。

在“走向世界”丛书序言中,钟叔河进一步说明,今日之中国,已经逐渐以现代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但是,世界的进步越来越快,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发展和提高,这就必须继续打开眼界、走向世界。打开眼界以后,还要学会分析,分清好的和坏的。一切好的东西,要拿来为我所用;一切有害的东西,要实行抵制和预防。在这方面,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有一些仍然值得我们注意。

学短而情长

一炮打响后,钟叔河又提出出版曾国藩大全集。十几岁时,他就读过《曾国藩家书》,对曾国藩超凡的能力、道德观念和思想非常佩服。但在当时,曾国藩是“敏感人物”,钟叔河据理力争:“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一定要看曾国藩的著作,不能对任何人作出全盘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事实证明,钟叔河是有远见的,《曾国藩全集》出版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年,钟叔河又编辑出版了“敏感人物”周作人的《知堂书话》,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署名周作人的新书。钟叔河感慨地说:“我拖板车时,他给我回信,给我寄书,看得起我。我如今来编印他的书,也算是‘士酬知己’吧。”在此基础上,钟叔河又出版了14卷本、近万字的《周作人散文全集》。

《曾国藩全集》《周作人散文全集》成为中国出版界“开新风”的大手笔,晚年的钟叔河,又因一本小书《念楼学短》“圈粉”不少年轻人。

起初,《念楼学短》是钟叔河为了培养外孙女的文言文兴趣而编撰的。所谓“念楼”,是因为钟叔河住在长沙市一栋并不出奇的高层住宅楼里,这里的20层,就是钟叔河的“念楼”,“念楼者,即廿楼,亦即二十楼也”。所谓“学短”,是要从古人的文章中学写作之精妙、学知识之广博、学道理之深入浅出。钟叔河说:“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念楼学短》共收篇经典古文,内容涵盖了四书五经、笔记小说、序文题跋、文论诗话、名人酬唱,每篇古文都在百字以内。这些文章一开始发表在报纸上,20年的时间过去,集结成册。每篇文章的体例都是固定的,包含文言文“学其短”、白话翻译“念楼读”和评批“念楼曰”。

钟叔河认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我们在学习英文的时候,会强调在掌握沟通能力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学习古文,不应该仅仅学习字词的意思,更应该深入其中,探寻古文背后的文化传统,不然,那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在《念楼学短》中,无论是白话翻译、批语,他都不止于对原文的逐字今译,而是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涵,发表自己的观点。

《念楼学短》出版后,被称为现代“百字版的《古文观止》”,当时已经90多岁的杨绛为之作序,大加赞赏,用四个“好”来形容: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

尽管如今已是九十多岁高龄,钟叔河并没有停止阅读、写作、思考。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曾言:“如果我的生命还允许,我将来会写一本书,就叫《我的故事》,就一个一个故事写,而且不管我的生命何时结束,写出来的都可以发表,一边写一边可以发表,随时可以中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351.html